中国拥有了北斗系统后,为何国内手机还有在使用美国的GPS? 很多人都有个疑问,明明北斗系统那么厉害,为啥我们手机一开导航,有的还是跳出来“GPS”这三个字母? 这感觉就像明明自家厨房,都升级成米其林级别了,点菜时却还习惯性地,喊着隔壁快餐店的名字,不过这事儿真不是简单的技术好坏问题,更不是代表谁要取代谁。 来看一下美国GPS的根基有多深厚,它就像全球定位系统里的“老大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道”了,当它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对手。 全球的电子产业链,从高通、联发科的芯片设计,到我们手机里各种地图APP的底层算法,几乎都是照着GPS这本“行业圣经”来写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圈,所有人都习惯了在这个圈子里玩,并且市面上还有数以亿计的老设备,比如许多老人的功能机、廉价的儿童手表,还有无数汽车里那个“古老”的车载导航。 它们的硬件在出厂时,就被“焊死”在了GPS的框架里,强制切换就意味着,让这些设备一夜之间变成“砖头”,这个社会成本谁也扛不住。 所以你看GPS的“强大”,早已不纯粹是技术上的领先,而是它用时间织成的一张巨大网络,把全球的硬件、软件和用户习惯都牢牢网在里面,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引力。 面对这样一位“老大哥”,北斗走的路子就非常聪明,它没有一上来就在消费市场跟GPS硬碰硬,而是先去那些“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地方,建立自己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这就要提到国家安全的命脉了,一个国家的电网、金融系统、应急通信,如果时空基准完全依赖别人,那就等于把“脖子”伸到了人家手里,拥有自主可控的北斗,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不被“卡脖子”。 其实在很多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专业领域,北斗已经是默认标配,比如规定要求长途客车、物流货车必须安装北斗。 在广阔的农田里,无人机靠它精准播种,在茫茫大海上,渔船靠它搜救保命,这些才是北斗真正的“基本盘”,北斗还有一个GPS没有的独门绝技:“短报文通信”。 意指就算手机没一格信号,它也能让你把求救信息发出去,这个功能在远洋作业和抢险救灾时,是能救命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战略价值,让北斗在许多关键领域站稳了脚跟。 我们把焦点放回到手机上,未来的故事不是“二选一”,而是“强强联合”,这才是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最好的结局,不用担心北斗不强大,现在主流的智能手机芯片,也早就不是“单核”了。 它们能同时接收北斗、GPS、格洛纳斯等多个系统的信号,手机其实非常聪明,它会自动分析哪个系统的信号当下最强、最准,然后进行“混合定位”。 我们看到的“GPS”符号,更多时候只是一个,沿用已久的习惯性标签,这种融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在城市里,高楼林立,北斗的多频段信号穿透力更好定位更准。 到了开阔的野外,GPS的信号可能更稳定,互相配合可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让我们的导航体验更丝滑,这场变革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就像当年我们从3G网络过渡到4G一样。 多数人毫无感觉,只是觉得网速变快了,未来随着北斗与5G、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捆绑,它将成为智能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所以别纠结为什么没有全换成北斗。
苹果用数次事实证明,安卓手机的设计很多都是错误的!第一,曲面屏设计~错误不但
【151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