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向宠是被刘备和诸葛亮看好的一个军事人才,诸葛亮把他列为未来接班的梯队。

吴仁朗说 2025-09-15 09:45:34

三国时,向宠是被刘备和诸葛亮看好的一个军事人才,诸葛亮把他列为未来接班的梯队。

建兴五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在即,一纸《出师表》寄托了他对刘禅的殷切期望,也道出了他对朝中重臣的深切嘱托。令人玩味的是,在这份凝聚着诸葛亮心血的奏章中,他特意提到了四个人: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其中三人皆为文臣,唯有向宠一人为武将。这位被诸葛亮看重的武将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能获得这般殊荣? 若要了解向宠其人,必须从夷陵之战说起。公元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不料在夷陵遭遇吴军统帅陆逊的火攻,蜀军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就在这场蜀汉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中,时任牙门将的向宠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烈火纷飞、全军溃逃的极度混乱之中,竟然保全了自己的部队,全须全尾地归来。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史书上寥寥数语,却记录下了向宠军事才能的初次显露。这个在混乱中能带领部队全身而退的年轻将领(当时估计三十岁出头),因此被刘备所赏识,"先帝称之曰能"。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驾崩,刘禅继位。向宠被封为都亭侯,不久后又被推举为中部督,典宿卫兵,掌管蜀汉京畿要地的军事大权。这一职位相当于今日的首都卫戍区司令员,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 正是基于对向宠为人处世和军事才能的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他给予了极高评价:"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诸葛亮不仅赞誉向宠性格稳重、通晓军事,更以刘备生前对他的赏识作为佐证,向刘禅强调向宠的重要性。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在即将北伐之际,将后方军事重任托付给了向宠:"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话将军营中的事务全部委托给向宠,不但体现了诸葛亮对他的绝对信任,也显示出向宠在蜀汉未来接班梯队中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北上汉中后不久,向宠便"迁中领军",进一步掌握了成都地区的军权。这个升迁不仅是对向宠才能的肯定,更表明诸葛亮的推荐得到了刘禅的认可与采纳。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的一场噩耗,让蜀汉朝野震惊——中领军向宠在平定汉嘉地区(今四川雅安市名山县)少数民族叛乱时不幸遇害身亡。这位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将领,就此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然而,若追溯向宠在蜀汉国家安危中的作用,就会发现他的离去给蜀汉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诸葛亮北伐前,精心布局蜀汉后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统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董允负责"主文",身为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而向宠则"主武",作为中部督后升任中领军,掌管御林军和成都周边的军事力量。这一文一武的配置,确保了蜀汉政局的稳定,也让诸葛亮能够安心北伐,无后顾之忧。 在诸葛亮多次北伐期间(建兴五年至建兴十二年,227-234年),蜀汉内部除了李严一事外,并无大的动荡。向宠在这段时间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管理训练御林军,维护首都成都的安全,并在周边地区有叛乱时及时派兵平定。正是有了向宠这样的将才镇守后方,诸葛亮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北伐大业。 从建兴元年(223年)刘禅即位,向宠就开始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一直到延熙三年(240年)遇害身亡,共计17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向宠成为蜀汉军事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诸葛亮构筑的接班梯队中的重要一员。 然而,历史的转折往往就在一瞬间。向宠死后,由于缺乏同等才能的人接替他的位置,御林军的控制权逐渐落入了宦官黄皓之手。董允虽尽力维持,但作为文官,在军事上难以填补向宠留下的空缺。到了延熙九年(246年)董允去世后,黄皓的势力更是无人能制。 从蜀汉政治格局来看,向宠的离世造成了一个关键缺口。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但他大多时间在前线,无暇顾及成都内政。恰是在这种情况下,黄皓开始操控御林军,逐步掌握了刘禅身边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到蜀汉末年,黄皓已经"一手遮天",致使姜维不得不远走沓中屯田,成都周边的军队几乎都听命于黄皓。 对蜀汉而言,向宠的早逝不仅是损失了一位军事将才,更是失去了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若向宠健在,以他与诸葛亮、刘备的深厚关系,以及在军中的威望,黄皓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控制御林军,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

0 阅读:36
吴仁朗说

吴仁朗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