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坐十多个小时火车到大学看望儿子,却目睹儿子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她含辛茹苦供孩子上学,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碎。此事引发全网热议:大学教育到底值不值?父母的血汗钱该不该花?背后又涉及哪些法律权益问题? 一、10小时火车熬出心碎!母亲探校,儿子正抱着手机打游戏 刷到这个事儿我鼻子都酸了!有个妈妈凑钱供儿子上大学,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好几万,对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钱是她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她总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不想儿子吃自己吃过的苦,连儿子开学要新手机,她哪怕口袋瘪着也答应了,就盼着儿子能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 结果某天,辅导员一个电话把她打懵了:“您儿子天天在宿舍打游戏,课都不怎么上。”妈妈哪儿肯信啊?她觉得儿子再不懂事,也不会糟蹋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为了弄清真相,她没坐贵的高铁,硬是熬了十多个小时火车,风尘仆仆赶到学校。 可站在宿舍门口的那一刻,她心直接碎了——儿子正全神贯注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点着游戏按键,完全没注意到门口的妈妈,连她喊了声名字,儿子都只是敷衍地“嗯”了一声,眼睛都没离开屏幕。妈妈看着儿子麻木的样子,再想想自己一路上的期待和辛苦,眼泪当场就忍不住了:“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就这么糟蹋日子?” 这事儿发到网上,网友们吵翻了: 有网友叹气:“太常见了!我邻居家孩子上大专,天天在宿舍打游戏,毕业找不到工作,还怪父母没本事,白瞎了几万块学费!” 也有网友共情母亲:“我妈当年也是凑钱供我读书,每次想到她省吃俭用的样子,我都不敢偷懒。这孩子咋就不懂心疼父母呢?” 还有网友反思:“不光是孩子的问题,有些家长只盯着‘供上学’,没教孩子‘为啥上学’,孩子到了大学没人管,很容易就放纵了。” 二、法律敲黑板:父母必须供成年子女上大学吗?学费能要回来吗? 可能有人会问:父母凑钱供成年孩子上大学,是义务吗?要是孩子荒废学业,父母能要回花出去的学费吗?咱们从法律角度掰扯清楚,这两点很重要: 第一,父母对成年子女没有法定的“大学抚养义务”。根据《民法典》,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当子女年满18周岁(或年满16周岁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就属于成年人了,父母不再有法定的抚养义务。也就是说,供孩子上大学、给生活费,是父母自愿的付出,不是法律规定必须做的。很多父母咬牙供孩子,图的是孩子有个好未来,而不是“必须尽的义务”。 第二,自愿给的学费、生活费,很难通过法律要回来。父母给成年子女的学费、生活费,通常会被认定为“赠与”——只要当初没有约定“你必须好好学习,不然要还钱”,那钱给出去后,就不能因为孩子没好好学习,就通过法律途径要回来。除非父母能证明,给孩子钱是“借”不是“赠”,比如写了借条,否则很难维权。 这里也给家长和孩子提个醒:对家长来说,供孩子上大学前,不妨和孩子聊清楚“上学的意义”,别只默默付出,也要让孩子知道钱来得不容易;对孩子来说,别觉得父母给钱天经地义,18岁后该学会为自己负责,父母的辛苦不是用来浪费的,荒废学业不仅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未来。 三、为啥“大学沉迷游戏”这么常见?问题不止在孩子 这事儿看着是“孩子不懂事”,其实背后藏着更值得琢磨的问题:为啥有些孩子到了大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打游戏、逃学? 一方面,是“自律性缺失”。很多孩子高中时被老师、家长盯着学,到了大学没人管,突然没了目标,就容易被游戏、刷视频吸引,慢慢就荒废了学业。就像这个事件里的儿子,可能根本没想过“上大学要做什么”,只是把大学当成了“不用被管的游乐场”。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盲区”。有些家长只关注“给孩子花钱”“让孩子考上大学”,却没教孩子“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怎么对自己负责”。比如这位母亲,满心都是“让儿子过好日子”,却没和儿子聊过“上大学后该怎么学”“将来想找什么工作”,孩子没了方向,自然容易放纵。 还有网友提到的“大专生迷茫”,其实不管是大专还是本科,关键不在于学校层次,而在于孩子有没有“想努力的心思”。我身边就有大专生,一边上课一边考技能证,毕业照样找到好工作;也有本科生天天混日子,毕业即失业。所以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上什么学”,而是“怎么上学”。 看完这个母亲的故事,大家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吧?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孩子上大学后沉迷游戏,主要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教育没跟上?如果你是这位母亲,发现孩子这样,会怎么处理?另外,也想问问正在上大学的朋友:你们是怎么避免自己“荒废时光”的?有什么小方法可以分享?咱们一起聊聊“怎么让大学时光不白过”,给更多家长和孩子提个醒!
普通人真的磋磨不起。我同事的儿子毕业某211大学,但是差点儿把她们逼疯了。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