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5平方公里!黄岩岛妥了,我国将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想知道菲律宾作何感想? 9月10日,央视新闻发布的一则消息看似平淡,实则在南海投下了一颗意味深长的石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在海南省三沙市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绝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行政批文,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工具,它把法律、生态和战略博弈巧妙地捏合在了一起。 这步棋的高明之处,首先在于它把模糊的主权宣示,变成了精确到公顷的实际管辖。过去我们说黄岩岛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直接划出了界限:总面积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1242.55公顷,实验区2281.12公顷。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管辖权的落地,是把宏观概念变成了可以执行的日常管理。 以后,这里的管理将严格依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规定来办。这意味着,无论是生态监测、科研活动,还是对非法闯入船只的执法,都有了更坚实的国内法依据。 主权不再仅仅挂在嘴上,而是融入了每一天的巡航和监测中,为未来可能设立的常态化科研站铺平了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我们不谈军事对抗,而是把焦点放在了生态保护上。黄岩岛那片海域,简直就是个水下宝库。 根据2024年7月10日的一份报告,那里的生态系统很健康,水质优良,有上百种珊瑚和鱼类,还有二十多种海藻。这种宝贵的地方,谁来保护?当然是拥有主权的国家。 这一招直接占据了道义高地。全球正面临第四次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自2023年以来,这片海域就受到了影响,今年4月以来,海表温度持续升高,这里的生态系统压力很大。 我们主动站出来保护它,这在全球都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 对比之下,某些做法就显得格外刺眼。想想仁爱礁那艘坐滩的破军舰,不断锈蚀的金属和油漆,对珊瑚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一个在建设性地保护,另一个在破坏性地滞留,谁是负责任的一方,国际社会看得清清楚楚。用珊瑚的故事,比用军舰对峙,显然更有说服力。 面对菲律宾在南海持续的挑衅,拉拢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搞所谓的“多国军演”,我们没有选择硬碰硬。对方想把问题军事化、国际化,我们就用一个内部行政手段,釜底抽薪。 设立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完全合法合规,让想军事介入的外部势力找不到任何借口。 这让菲律宾背后的美国很尴尬。美方军方高层曾表示不卷入区域主权争端,现在中国用的是一个纯粹的行政和环保手段,美国要怎么插手?这恰好暴露了小马科斯政府对美战略依赖的局限性,靠山不一定随时都靠得住。 可以说,这一决策是中国在南海“点-面-体系”联动管理战略的一次升级。它绕开了军事冲突的雷区,用一种温和但杀伤力极强的方式,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这不是争一时之气,而是通过扎实的制度建设,为长远的管控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一份法律文书,一份生态承诺,更是一步战略妙棋。 它标志着我们在处理海洋争端时,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和自信,懂得如何运用综合手段,将法理、道义和实力融为一体,来维护我们的蓝色国土。这不仅是在为黄岩岛的未来落子,更是在塑造整个南海的治理新格局。
国家有高人啊!咱们这个黄岩岛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打的是连招!9月10日,黄岩岛自
【9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