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场世界性的阅兵后,澳大利亚一陆军少将跳出来说:虽说中国的武器看起来很先进,但没有经过测试的武器,并不意味着是更好的。 澳军那名陆军少将的话,根本没摸透现代军事威慑的核心逻辑 — 他盯着中国武器喊 “没实战就不算好”,却忘了:现在真正的硬家伙,从来不是靠 “打给人看” 厉害,而是往那儿一摆,就让对手连动手的念头都不敢有。 1987 年的中国刚闯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全国 GDP 才 2700 多亿美元,人均掰扯下来就 308 美元,外汇储备更是紧得能攥出水。那会儿国内想搞个大型工业项目,都得抠着钱算,外汇成了最缺的 “硬通货”。 就在这节骨眼上,沙特的代表团带着诚意找上门了。他们一开口就没绕弯子:要现金买中国的东风 - 3 导弹,而且直接报出 40 亿美元的价码。 这 40 亿搁当时有多惊人?1987 年中国全年的外汇储备还不到 20 亿,这一笔钱就顶得上两个全年的储备量。 当时像宝山钢铁厂那样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一个也就花几亿美元,这 40 亿能直接撑起十几个这样的项目,连刚起步的航天研发事业,都能靠这笔钱松一大口气。 中国接下了这笔交易,却提了个关键条件:东风 - 3 导弹的最终发射权,还得归中国。 沙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 他们要的不是 “能把导弹打出去”,是 “让邻居不敢来惹事”,有这导弹镇场就够了。 没等几年,这导弹的威慑力就实打实显了灵。 1990 年,伊拉克的萨达姆带着百万大军打科威特,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摸到沙特的边境。沙特王室急得团团转,第一时间就联系中国,要启动东风导弹的战备程序。 中国的军事顾问立马赶到沙特,帮着把东风导弹的发射车从秘密基地开了出来,直接在沙漠里的预设阵地摆开阵势。他们还故意没藏着掖着,让西方记者拍到了发射车机动的画面 — 这画面一传开,伊拉克那边立马就蔫了。 伊拉克的情报部门算得很清楚:东风 - 3 导弹能打 2800 多公里,弹头重量就有两吨,真要是往巴格达扔,根本拦不住。萨达姆再横,也不敢赌这一把。 最后,他的大军就停在沙特边境,再也没往前挪一步。 你看,这就是威慑的真本事:没开一枪,没炸一炮,就把对手的野心摁下去了。 再看现在的俄乌冲突,俄罗斯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确实实战过,炸了乌克兰的军火库,可北约该帮乌克兰还是帮,根本没被吓住。 为啥?因为北约算准了:俄罗斯的经济撑不起长期战争,“匕首” 导弹的产量也有限,没法一直保持压力。 可中国的武器不一样。东风 - 41 洲际导弹、高超音速导弹,从来没在战场上用过,美国却天天在国防报告里提,说 “中国的区域拒止能力正在改变西太平洋”。 美国不是怕这些导弹 “炸过多少地方”,是怕背后的账算不过来。 他们知道,中国有完整的军工产业链,想要多少导弹就能造多少;中国的卫星导航、雷达监控能把西太平洋盯得死死的,导弹一发射就能精准命中;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韧性够强,真要是开打,能撑得住长期对抗。这些加起来,才是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的底气。 澳军少将其实还停留在冷战的老思维里,以为 “武器得打过硬仗才管用”。可现在的军事博弈早变了,比的不是 “谁的武器打得多”,是 “谁能让对手不敢打”。 现在越来越多国家也看明白了这个道理。 买武器不是买 “打过仗的证明”,是买 “对手不敢来惹” 的底气。中国的武器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不是因为它们 “炸过多少目标”,是因为它们能帮购买国建起一道 “不敢碰” 的防线。 澳军少将要是能好好琢磨琢磨 1987 年那笔交易,再看看美国对中国武器的态度,或许就能明白:真正的狠家伙,从来不用靠 “打” 来证明自己。 而是往那儿一站,就让对手打消所有动手的念想。
美国若向台海或向中国海陆空攻击第一颗导弹,或在南海和台海擦枪走火,或对中国的核打
【23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