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说白了,俄乌这仗拖成了烧钱的大坑,雇佣兵省钱省力,还能帮普京保留主力军,万一北约真的下场了,俄罗斯也有一战之力。 先得说清楚,俄罗斯那几十万正规军,可不是 “闲着没事干”。 这些年俄军正忙着给正规军升级换代,要的是能跟北约硬刚的 “高精尖战力”— 陆军的合成旅配着 T-90M 坦克和 “伊斯坎德尔” 导弹,空天军在练苏 - 57 隐身战机的实战,战略火箭军还得攥着核威慑的 “家底”。 这些正规军的定位,是盯着北约在东欧的 F-35 战机、“爱国者” 反导系统,是俄罗斯万一跟北约真对上时的 “底牌”。 要是把这些精锐全扔到顿巴斯的巷战里,天天跟乌军拼拉锯、耗装备,先不说高端武器会磨损,万一北约突然加码,俄罗斯手里就没能扛事的主力了,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那前线的仗谁来打?雇佣兵正好补上这个 “缺口”。 就说最出名的瓦格纳集团,里面多是退役特种兵、老安保,还有愿意上战场的志愿者,凑成小股部队就敢冲。 顿巴斯的煤矿巷道里、赫尔松的河边上,这些地方窄得装不下正规军的重装集群,瓦格纳的人却能拿着翻新的老坦克、简易无人机,逐屋逐街跟乌军抢地盘。 更关键的是,他们用的装备大多是苏联时期的库存 。 比如翻新的 2S1 火炮、旧的 AK-74 步枪,这些东西放仓库里也是落灰,给雇佣兵用,既盘活了旧资源,又不用占用正规军的新装备配额,等于花小钱办了大事。 还有个绕不开的点:北约虽然没直接派兵,但早把 “手” 伸到了乌克兰。这三年北约给乌克兰送了超 700 亿美元的武器,还在波兰、罗马尼亚设了训练基地,帮乌军练士兵。 俄罗斯用雇佣兵,其实是跟北约玩的 “对等游戏”— 这些人名义上是 “私人公司的人”,不是俄军正规部队,就算打起来,也不会直接把俄罗斯和北约拽进正面冲突。 瓦格纳里还曾有塞尔维亚、叙利亚的外籍成员,这下连 “俄罗斯单独作战” 的名头都淡了,北约想找借口下场,都少了个由头,俄罗斯在外交上也少了不少压力。 更实际的是,这能保住俄罗斯国内的 “基本盘”。打长期战争最怕的就是 “顾此失彼”— 要是大规模动员正规军,就得从工厂、农场里抽人,2022 年俄罗斯试过一次部分动员,立马有地方出现劳动力短缺,西伯利亚的油田、伏尔加河的农田都受了影响。 但雇佣兵是 “合同制”,愿意来的都是自愿报名,不占常规兵役名额,打完仗合同一结,也不用像正规军那样管退役安置、家属补贴。 这么一来,前线有人打仗,国内的工业、农业还能正常转 —2023 年俄罗斯工业产值还涨了 1.2%,粮食收了 1.3 亿吨,老百姓的日子没被战争搅得太乱,这就是 “战场和民生两头顾” 的门道。 很多人没注意到,雇佣兵还能帮俄军干 “细活”。正规军有严格的军纪,跟当地村民打交道、摸情报时没那么灵活,但雇佣兵不一样。 在扎波罗热,瓦格纳的人跟村民聊聊天,就摸清了乌军的补给路线,提前布好了地雷阵;在赫尔松的敌后,他们还偷偷破坏乌军的通信站、袭扰后勤车队。这些活儿不用大部队,却能死死牵制乌军的精力,让乌军顾头不顾尾。 而正规军呢?他们守着克里米亚大桥、盯着黑海舰队的指挥权,把关键的战略点攥得牢牢的,形成了 “雇佣兵打机动、正规军守要害” 的分工,两头都不耽误。 说到底,俄军用雇佣兵不是 “没人可用”,而是算得明白账。 他们没放弃正规军,而是让正规军当好 “压舱石”;不是单纯想省钱,而是把每一分资源都用在刀刃上;更不是被动应付,而是借着雇佣兵的灵活性,在跟乌克兰、跟北约的博弈里占住主动。 现在北约还在给乌克兰送 F-16 战机、“风暴阴影” 导弹,俄军的打法说不定还会调,但雇佣兵肯定还会在前线 — 毕竟在这场没个头的仗里,能保住实力、扛住消耗,比硬拼人数更重要。
顿巴斯最后一道大门打开了,俄军展开疯狂交通线绞杀战。一天时间,俄军柳叶刀巡飞弹,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