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号,美国新规落地,给中国企业买光刻机再添三道锁:3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制造技术、量子计算相关设备、3D打印等先进制造设备,想出口到中国必须先拿许可证。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也赶紧跟上,宣布连部分中端光刻机(1970i和1980i型)的出口也要经过层层审批,这波操作,直接让中国芯片企业“压力值拉满”,也让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跟着“抖三抖”。 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这次的新规,精准得让人“后背发凉”,3纳米制程是现在芯片技术的“天花板”,直接关系到AI、高性能计算这些未来科技的核心,量子计算被看作“下一代计算革命”,从硬件到软件全被盯上,3D打印设备则瞄准了芯片封装这个新赛道,连这都不放过。 更绝的是,美国还把“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当借口,要求全球企业出口相关技术都得先过美国这一关,摆明了是要把中国“锁死”在技术低谷。 ASML的“配合”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这家荷兰企业是全球光刻机的“扛把子”,中国之前买的很多中端光刻机(DUV)都来自它家。 2023年,ASML靠卖设备给中国赚了29%的营收,但新规一出,连中端设备的出口都得看美国脸色,ASML总裁曾说“中国市场很重要”,但现在,这家荷兰企业只能在美国“科技霸权”的指挥棒下跳舞。 面对封锁,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也在变,以前是“缺什么买什么”,现在只能“有什么用什么”,2024年,中国曾花250亿美元“扫货”半导体设备,其中光刻机占了大头。 但新规一出,这条“买买买”的路基本被堵死了,ASML已经明确说,2024年起,1970i和1980i型设备别想再买了,更先进的EUV光刻机更是“想都别想”。 压力之下,中国企业只能“硬着头皮”自研,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虽然比不上ASML的先进水平,但至少能满足成熟制程的需求。 中芯国际用中端设备(DUV)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硬是造出了7纳米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更是在制裁下“绝地重生”,靠国产供应链撑起了高端市场。 美国的封锁政策,看似“精准打击”,实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ASML的财报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占了它29%的营收,失去这个市场,业绩肯定受影响,美国的半导体设备厂商也因为对华出口限制,营收下滑。 更麻烦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被撕裂,美国想靠“技术割裂”维持霸权,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需求缺口根本填不上。 荷兰首相曾无奈表示:“ASML是荷兰的‘创新明珠’,不能因为政治原因受损,”但现实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荷兰政府只能牺牲企业利益,换取所谓的“安全”,这场博弈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受伤的产业链和愤怒的企业。 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底层逻辑,是“技术霸权”和“多极化趋势”的碰撞,但历史证明,技术封锁从来拦不住创新,反而会催生更强大的对手,从苏联的太空竞赛到日本的半导体崛起,再到中国的5G突破,每一次封锁都成了被制裁方“绝地反击”的契机。 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想靠“脱钩断链”重塑产业链,但中国在光伏、新能源等领域的成功已经证明,封锁只会加速自主创新。 与其用“许可证”筑墙,不如以开放心态推动技术合作,毕竟,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这些全球性挑战面前,科技博弈的“零和思维”早就过时了。 对中国来说,封锁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从“市场换技术”到“自研破局”,中国芯片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成人礼”,或许,等哪天我们不再为“许可证”焦虑时,才是真正突破封锁的时刻。
美国议员公开喊停中国光刻机研发,扬言没他点头谁都别想造芯片,你手里的手机可能再也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