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李在明在华盛顿一句“安全靠美国,经济不再靠中国”,把韩国出口三成市场、六成零部件供应链、四成经济依存度全摆上了赌桌。 他押的是美国大选后加码补贴半导体,用华盛顿的钱补北京留下的坑。 没人告诉李在明,美国的补贴从来不是“救济金”,是“投名状”。想拿补贴?先得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政策战车上。 比如韩国的家电配件商,原本跟着中国家电品牌做配套,从设计到交货只要两周,利润稳当。现在为了蹭美国对智能家居的补贴,硬着头皮去美国建组装厂,结果发现美国要求配件里必须有50%的“美国制造”。 小到一颗螺丝都得从美国采购,成本涨了三成不说,交货周期拖到两个月,中国客户这边的订单全被本土配件商抢了。等这些韩国小企业反应过来,美国补贴还没拿到,国内的老客户已经丢光了,两头空的尴尬比赔钱还难受。 更要命的是,韩国经济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大企业单打独斗,是靠无数和中国供应链绑在一起的中小企业撑着。比如韩国的纺织面料商,中国服装品牌每年要从他们那买走七成的高端面料,这些面料再做成衣服销往全球。 现在喊着“经济不靠中国”,这些面料商要么跟着去美国,可美国本土服装产能就那么点,根本吃不下订单;要么留在韩国,眼睁睁看着中国面料商把技术追上来,价格还比他们低两成。 去年下半年开始,韩国已经有近两百家纺织中小企业倒闭,不是没订单,是丢了中国这个“主心骨”,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 李在明大概没算过“断链”的连锁反应。韩国的大企业看着风光,其实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比如三星的手机外壳,中国供应商能做到又轻又耐摔,价格还比美国供应商低四成;现代的汽车线束,中国工厂一天能产两万套,美国工厂顶多八千套。 现在非要把这些供应链迁去美国,大企业要么接受成本暴涨,要么就得降低产品质量,怎么选都是亏。更别说那些给大企业做配套的小厂,大企业去美国建厂,他们的订单直接砍半,只能要么跟着去美国忍受高成本,要么关门大吉,韩国本土的产业链就这么被一点点掏空。 最关键的是,美国从来没把韩国当成“自己人”,补贴给多少、给多久,全看美国自己的需求。比如美国要是想拉拢另一个盟友,可能转眼就把韩国的补贴砍了;要是国内产业保护主义抬头,说不定还会给韩国产品加关税,美其名曰“公平竞争”。 之前韩国的钢铁企业就吃过这亏,刚拿到美国的钢材补贴,转头就被美国以“倾销”为由加征20%关税,补贴还不够填关税的窟窿。这种“给你一块糖,再抢你一块蛋糕”的玩法,美国玩得熟练,韩国却总不长记性。 说到底,李在明这场赌局,赌的不是经济,是政治。可韩国经济的命门,从来不在华盛顿的补贴里。 等中小企业倒得差不多了,本土产业链断得七七八八了,再想回头找中国市场,恐怕连门都摸不到了,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长久合作,哪有说断就断,还想随时回头的道理?
果不其然,李在明在华盛顿一句“安全靠美国,经济不再靠中国”,把韩国出口三成市场、
紫韵流香梦幽情
2025-08-30 00:01: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