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81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游泳,上岸后沉默许久,说:“我浑身没力气,游泳

如梦菲记 2025-08-29 14:20:34

1974年,81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游泳,上岸后沉默许久,说:“我浑身没力气,游泳也费劲了,跟水打交道几十年,看来今后是与水无缘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深秋的长沙,毛主席已经81岁高龄,身体早已被病痛折磨得十分虚弱,那一天,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走进湖南省游泳馆。   双腿浮肿得厉害,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可当他一身子沉进水里,整个人又好像换了一个模样,仰泳、侧游、踩水,他在水中转圈做操,还像年轻时那样带着几分顽皮的神态,惹得旁边的人都笑起来。   看着像极了当年那个在湘江里自由驰骋的游泳健将,可等他上岸时,久久没有说话,只轻轻吐出一句话:我浑身没力气,游泳也费劲了,跟水打交道几十年,看来今后是与水无缘了。   那一刻,他的沉默与叹息让人心里发酸,仿佛是在同一生的热爱告别。   毛主席和水的缘分贯穿了整个生命,年轻时,他在湘江里练就了一身水性,哪怕是冬天江水冰冷刺骨,他也敢跳进去畅游,对他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一种锻炼意志的方式。   几十年后,他依然能在长沙湘江横渡数公里,从猴子石游到橘子洲头,激流最湍急的地方,别人都劝他等一等,他偏要从那里上岸,他总是选择最难的地方,就像他一生中面对的那些关口,从不退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在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里记录着,他在十年间18次下水,每一次都是迎着大浪往前冲。   1956年,他第一次横渡长江,用了两个多小时;到了1966年,年过七十,还能在一个小时多点的时间里游完三十华里,这样的体力和毅力,不是随便练练就能做到的。   他的游泳技术扎实,仰泳能像小船一样平稳漂浮,踩水能直着身子不动,蛙泳时动作利落迅速,陪他游过的人都说,他在水里像天生属于江河一样。   在北戴河,他不满足于泳池的范围,要到大海里和浪涛较劲,那时他坚持要游到远处,在波涛汹涌的海水里显得格外坚定。   游泳成了他思考和放松的方式,水面上的宁静给了他难得的清空时刻,他常常说只有在水里,脑子才能真正放空,心思也才能沉下来。   但对毛主席来说,游泳并不仅仅是个人爱好,他总是把自己的经历和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在湘江遇到年轻的游泳队员,他听说全队只有二十几个人,觉得太少,劝他们要扩大规模。   他还叮嘱大家要深入基层,把游泳普及给老百姓,他认为发展体育运动能增强人民体质,老百姓身体好了,国家才会更有力量,他不仅自己在水中搏击,更希望全民都能强健体魄。   这种对水的执着其实与他的人生态度紧密相连,他年轻时写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是一种要在乱世中闯出新路的豪情。   后来无论是上井冈山,还是带领全国人民抗击外敌,抑或是建设新中国,他始终像在江河中逆流而上,面对再大的险滩都不退后,水中的挑战像极了人生的挑战,每一次游泳都是一次意志的磨砺。   进入晚年以后,他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肺气肿、心脏病、白内障缠身,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医生和身边人都劝他不要再下水,他却执意要游。   1974年在长沙的那几次游泳,前几天他还能兴致勃勃地玩花样,甚至伸手比划着想游二十分钟三十分钟。   到最后一次下水时,他动作明显慢了,手脚都显得无力,仿佛每一下都需要极大的努力,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抵不过岁月的消磨。   那句“看来今后是与水无缘了”,不仅是对游泳的告别,也是对青春和体力的告别,他的一生都在与浪涛搏斗,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的波澜,他都敢于正面迎接。   可到了生命的暮年,连最亲近的水也慢慢离他远去,他的叹息让人感到亲切和心疼,因为那一刻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在岁月面前同样无奈的老人。   人们常常记得他年轻时站在橘子洲头写下豪迈诗句,记得他在长江里劈波斩浪的英姿,但更值得铭记的,也许就是晚年这份不舍,一个爱水的人,最后不得不与水告别,他的无力和遗憾里有一种深深的人性光辉。   他把一生交给了国家和人民,把游泳变成了精神的象征,从湘江到长江,从大海到泳池,他用身体和信念诠释了什么叫勇敢面对,什么叫坚持不懈。   即使在衰老中,他仍想留在水里多待一会,哪怕只是十几分钟,也像是和往日的自己作最后的握手。   今天回望,水见证了他从少年到暮年的整个过程,年轻时的激流是豪情,晚年的低语是告别,前者让人敬佩,后者让人动容。   人们从他的故事里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生命中再大的波涛,也要敢于跳进去;就算最终不得不离开,也要带着热爱和不屈走完一程,这份精神,才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   信源:人民网——毛泽东游泳趣事:81岁高龄最后5次游泳

0 阅读:5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