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前CEO施密特和中国人聊天时,一直认为中国的大模型落后美国2~3年,上海行之

静谧安然之境 2025-08-27 18:29:45

谷歌前CEO施密特和中国人聊天时,一直认为中国的大模型落后美国2~3年,上海行之后突然发现,中国甚至有几个模型已经超过美国。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这几年变化很大。以前不少人觉得我们比美国落后两三年,这个说法现在有点过时了。实际情况是,通过走开放共享的路子,中国AI不仅追得很快,还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过去我们确实在跟着跑。美国在芯片、算法这些基础领域起步早,积累深,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都默认中美在AI技术上有两三年差距。这说法听起来让人不太甘心,但当时确实是现实。 转折发生在去年。2024年7月,美国OpenAI突然宣布禁止中国开发者使用他们的模型,当时被称为中国AI界的“羞辱日”。但谁也没想到,这件事反而成了中国AI自主突破的起点。 不到半年,国内企业纷纷转向“开源”策略,也就是把技术代码公开,让所有人免费使用、参与改进。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了DeepSeek-V3和DeepSeek-R1大模型,阿里巴巴开源了通义千问系列,华为也开放了盘古模型。这些行动迅速填补了技术空白,还意外地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开源热潮。 美国习惯把技术“藏起来”,认为保护专利才能保持优势。但中国企业想的是另一条路:技术越开放,用的人越多,生态就越强,进步就越快。 比如DeepSeek开源后,全球140个国家用户下载使用,甚至登顶多国应用市场。印尼用它优化教育模型,俄罗斯Yandex拿它开发本地化AI,华为气象模型帮许多国家实现高精度天气预警。技术开放了,反而影响力更大了。 落地快,是中国AI另一大特点。美国AI偏重通用技术,中国则聚焦“行业专用”。比如在浙江,有医院用大模型每天自动筛查3万份医疗报告,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工业领域推出全球首个AI数控系统,精度提升30%。 这种“从需求出发,用技术解决”的模式,让中国AI在制造、医疗、农业等场景快速扎根。2024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近6000亿,企业超4500家,形成从芯片到应用的全链条。 全球格局正被改写。以前是“美国出技术,全球跟着用”,现在中国开源模型正成为新选项。截至2025年7月,深度求索在全球模型平台份额达24%,仅次于谷歌;阿里开源生态规模甚至超过Meta,成为全球最大开源社区。连曾经断言中国落后的谷歌前CEO施密特,也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后改口,承认中美AI差距“已缩短到不足一年”。 这条路的意义,不只是技术追平,更在于重新定义规则。 中国选择开源,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一种主动战略:用开放换信任,用共享建生态,用落地赢市场。当美国还在用壁垒维护优势时,中国正通过技术普惠,让全球更多中小开发者、企业甚至国家,能以低成本用上先进AI,真正打破技术垄断。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静谧安然之境

静谧安然之境

静谧安然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