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部分国人更清醒,这位美国教授看透中日两千年,中国对日本是文明与物质的双重馈赠,

世界今若在 2025-08-26 09:27:27

比部分国人更清醒,这位美国教授看透中日两千年,中国对日本是文明与物质的双重馈赠,日本对中国却是持续的劫掠、血腥杀戮与无休止的侵略。   在国际关系这门没有永恒朋友、也没有永久敌人的“游戏”里,一位美国老教授却用两千年的视角,给中日关系做了个很不一样的解释。   他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却比很多人都看得清楚——中国对日本,是文明和物质的双重馈赠;而日本对中国,是持续不断的侵略与掠夺。   这位教授名叫傅高义,哈佛大学的学者,研究亚洲几十年。他说,中日关系的本质是学习与对抗并存。   他把两国历史总结为“三起三落”,从日本向中国学习,到武力征服中国,再到今天的复杂互动。这话听起来挺抽象,但一看历史,立马就明白了。   公元六七世纪,日本还处在部落联盟阶段,却早早意识到:邻居中国才是真正的大国。当时的中国隋唐盛世,长安是全球最繁华的城市。   于是日本派出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专门派人来“偷师学艺”——学政治、学制度、学城市规划。日本第一座首都奈良,就是照着长安的样子建的。   那时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是打心眼里敬重。朝贡制度不是压迫,而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是文明的灯塔,日本是认真听课的学生。   但历史的天平没有永远的倾斜。到了19世纪末,一切都变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脱胎换骨,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海军几乎全歼北洋水师。   败仗之后,清政府签下《马关条约》,赔款割地。几千年“中为尊、日为附”的格局彻底颠倒过来。   傅高义指出,这种历史性反转打破了中日之间的认知秩序。可即便如此,中国并没有一味仇视,而是继续派出大批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寻找变强的道路。   但日本的野心并不止步于此。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整整14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3500万中国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这并不是战争的“附带损害”,而是系统性的屠杀与掠夺。   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在短短六周内遇害。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冷血得令人发指。华北平原上推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连鸡鸭也不放过。   侵略不仅是血肉之灾,更是经济和文化的灭顶之灾。据《日本侵华战争损失调研报告》,日军从中国掠夺黄金2.1万吨,白银2万吨,煤炭10亿吨,铁矿5亿吨,粮食10亿吨。   这些被掠走的资源,成了日本战后复苏的“启动资金”。文化方面的损失同样惊人。南京一地就有88万册图书、21764箱文物被抢走。很多文物至今下落不明。   战争结束之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23年中日贸易额超过3500亿美元,看上去两国合作关系非常紧密。但问题是,经济上的热络并不能掩盖历史的伤痕。   对比德国就能看出差距。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国家立法严禁否认纳粹罪行。德国人从小在教科书中学习那段黑历史,代代都要“背负”。   而日本呢?首相年年去参拜靖国神社,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课本把“南京大屠杀”写成“南京事件”,死亡人数直接标成“存疑”。   久而久之,日本社会对战争责任的认知几乎被洗白。傅高义认为,中日两国的最大矛盾,不在经济,而在历史态度。   中国希望日本正视历史,而日本却总是回避和淡化。2023年民调显示,超过六成中国人对日本“没有好感”。这个数字十年来基本没怎么变化。   中日关系就像搬不走的邻居。你不喜欢他,但天天都得打照面。傅高义提醒说,既然搬不走,就得想办法“好好相处”。你不能总想着“谁上谁下”,而得学会“平起平坐”。   不过,这种“好好相处”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行动。如果日本一边做生意,一边在历史问题上搞小动作,那么再多的贸易额也无法打动人心。   过去2000年,中国给了日本制度、文化和技术;日本却在近代回赠了战火、掠夺和伤痛。这段历史本可以成为警示,却在一些人的回避中逐渐淡化。   傅高义不是站在中国说话,但他说的话却让很多国人警醒。他用事实讲历史,用逻辑看未来。他没有情绪化地指责,却句句击中要害。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中日关系这面镜子照出来的,不止是过去的光与影,更是对未来的提醒——该记住的不能忘,该面对的不能逃。

0 阅读:165

评论列表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

3
2025-08-26 21:31

罪恶滔天,不思悔改,天理不容,日本必亡。

凯歌

凯歌

2
2025-08-26 10:28

2.1万吨黄金?数据可以不经考证随嘴一说的吗?

猜你喜欢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