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碎片呼吁,建议联合早报平衡报道,全文转载中国微博博主枫冷慕诗这条长文《

如波谈世界 2025-08-26 11:58:04

对于日本碎片呼吁,建议联合早报平衡报道,全文转载中国微博博主枫冷慕诗这条长文 《为什么选择9.3日大阅兵,而不是日本投降的8月15日,背后的真相超乎我们的想象。》

枫冷慕诗:很多人始终搞不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阅兵要选在9月3日,而不是日本宣布投降的8月15日,也不是日本正式投降的9月2日,这十几天的时间差异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一口气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讲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基本事实,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定义是十分重要且敏感的事情,别说是十几天的时间了,哪怕只有一天之差,那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纳粹德国的投降闹剧。

1945年4月30日的时候,走投无路的希特勒选择在总理府的地下自杀。

同一天晚上10点左右,苏联红军攻占了德国的国会大厦,并插上了红旗。

按理说,击败德国的主力是苏联,攻占柏林的也是苏联,那德国人要投降也应该向苏联人投降才是,可是熟悉历史的都清楚,当时苏德已经杀红了眼,可谓是血海深仇,根据史料记载,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 计划闪击苏联,到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入柏林接受德国投降,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德国就造成了苏联2700万人死亡,占了整个二战死亡人数的1/3。

而那个时候整个苏联的总人口才1亿九千万人,这一场战争就导致苏联死亡2700万人,伤亡5980万,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打了一场灭国之战。

对于当时的苏联人来说,看到德国人就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德国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知道,一旦落入苏联的手中,那必然会万劫不复,所以柏林沦落之后,大量的德军成编制的向英美联军的方向一路狂奔,一开始英美联军还以为他们又发动了新的闪电战,吓得他们赶紧防御,可没想到的是,这群德军竟然主动向他们投诚,德军像逃荒一般的自愿成为俘虏,这个场景吓坏了当时的英美联军。

5月5日,希特勒的接班人邓尼茨派代表跑去法国兰斯市表达了自己投降的愿望。

5月7日,一脸懵逼的英美联军被迫接受了德国的投降。

本以为这样就能结束欧洲的战事,可没想到的是,斯大林得知消息之后勃然大怒,他当即对外宣称,德国必须再次向苏联投降一次,之前那次投降并不算数。

德国人一开始还想狡辩,可没想到的是,人狠话不多的苏联人直接在布拉格对残余的德军发起了猛攻,一副不投降就全部消灭的意思,眼看苏联不好应付,最后德国人做了一个艰难地决定,他们在5月8日这一天,再一次举行了投降仪式。

在苏联朱可夫元帅的主持下,德国在柏林第二次投降,英美联军的代表表情十分丰富,因为他们难以置信,自己竟然能够在两天之内连续参加两次受降仪式。

从那以后,5月8日就成为欧洲战场结束的正式日期。

很多人看到这段历史,不能理解为什么斯大林坚持要按照他们的意思定投降日期,其实这不仅是时间的争夺问题,还涉及到重要历史事件定义的主动权,如果他们默认5月7日是德国投降的日子,那历史只会记载,1945年5月7日,纳粹德国向英美联军投降,后人不会记住谁才是击败德国的主力军,但是选在了5月8日就完全不一样,后人读到这段历史就全都会清楚,1945年5月8日,是苏联的朱可夫元帅主持了这场投降仪式,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正式结束,所有人都会记住苏联的功劳,这就是斯大林真正在意的地方。

那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坚持要选择9月3日搞纪念活动,而不选择8月15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8月15日的时候,中国战场的战事压根就没有结束,即便美国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对日本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日本人依然寄希望于斯大林出面调停,以保留一部分侵略成果,所以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的时候,里面的内容让全球的感受到震惊。

不信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个《终战诏书》到底讲了什么内容?

首先第一点,是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诏书的原话是这样说的: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承认接受盟国要求以结束战争。

看明白没有,日本天皇说的是接受盟国要求,以结束战争。

然后第二点,通篇都在回避战败和投降的措辞,对战争唯一的定义就是终战,也就是结束战争,并将日本的投降行为描述为 采取非常措施以收拾时局,以淡化战败的实质。

再来看第三点,不仅如此,日本人还美化自己的战争动机,他们说发动战争是为东亚之安定及日本自存自卫,将侵略行为合理化,说自己是亚洲的英雄,而不是残忍地刽子手。

第四点,日本人还推卸战争的责任,他们将战争扩大的原因归咎于战局未能好转,以回避日本主动侵略他国的既定事实,更搞笑的是,他们对于侵略行为竟然轻描淡写的描述为深表遗憾,而没有任何道歉的字眼。

第五点,日本天皇还反复的强调要护持国体,什么意思呢?就是强调盟军想要维持日本的稳定,那就必须维护天皇制度,将天皇制度的存续列为最高优先级,这种东西竟然出现在投降诏书上面,简直难以置信。

第六点,最魔幻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战争罪行,日本还公然篡改战争时间线,他们说交战已阅四载,将战争起点篡改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抹去1931年开始的侵华史实,这样他们就能不承认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关键事件。

通过这样一个的诏书,日本右翼至少达成了三大目的:

第一, 淡化了自己罪行,为日后脱罪做铺垫。

第二, 将天皇宣传成拯救国民的英雄,保全国体。

第三, 将投降描述为战略性终战而非战败,留下了面子。

这种做法直接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径。

更重要的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了投降声明,可在我国境内的日军却还在负隅顽抗,我国境内的战事一直持续到9月初都没有结束。

就这样的情况,你说我们应不应该把8月15日当作真正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我知道有人会说了,既然8月15日不行,那选择9月2日也可以嘛,毕竟9月2日是日本人签署投降书的时间,全世界都记得这个时间点。

本来我们也准备使用9月2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但是我们综合考虑了一下,发现了一些不妥之处。

首先是当时消息传递比较滞后,9月2日日本投降,但是国内大多数人知道消息是9月3日的事情,当时国民政府宣布全国放假庆祝也是从9月3日开始的,所以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角度来看,我们就是9月3日才开始庆祝的,9月2日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消息,又谈何设置为纪念日呢?不然后人问起来,爸爸,当年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天你在干什么事情?总不能说我们还在打鬼子吧,所以定在9月3日,符合民族记忆。

不仅如此,更为关键的是历史话语权之争,美国人之所以选择在美国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就是想把日本投降和美国绑定在一起,以后后人提到日本投降,就会说是美国人主持的,到时候就会淡化我们的功绩。

如果我们选择9月2日,那相当于变相的承认抗日战争是在美国主导下才获胜的,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所以我们选择9月3日,这既是对先辈的尊重,也是为了夺回历史叙事的话语权,这是在告诉全世界,历史的重要时刻,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定义。

这也符合毛爷爷一贯以来的思想,涉及到重要事件,一定要独立自主,以我为主,不能被其他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自己制定标准,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握住历史的话语权。

2015年,我们举行阅兵仪式,就是为了强化这个历史记忆。

2025年,我们再度选择在9月3日举行阅兵仪式,其实就是为了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重要的消息——我们才是二战的胜利国,日本应该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毕竟无数事实证明,谁能定义历史,谁就能掌握未来的话语权。

不信你看看美国是如何抹黑苏联的。

苏联付出了2700万人的代价,成为了欧洲战场第一大贡献国,在二战刚结束的50年代,西欧各国有57%的人认为苏联贡献最大,有20%的人支持美国,12%的人支持英国。

结果在美国的舆论宣传之下,2004年的时候,西欧各国的舆论风向就变成了58%的人认为美国贡献最大,20%的人支持苏联。

短短50年的时间,美国人就能指鹿为马,说二战中是美国和英国共同战胜了法西斯德国。

他们不仅没有提苏联的贡献,还直接把苏联定义成了和纳粹德国一样的二战发起国。

这件事告诉我们,重要历史事件,我们必须掌握历史的主动权,像9月3日这样的大阅兵,我们应该搞成历史惯例,这样日本的罪行,中国人的功绩,就会一直被全世界热议,美国人也无法抹去历史的痕迹。

这才是选在9月3日这天举行大阅兵背后的深层博弈。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