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相告,在杀杨宇霆之前他从不迷信,但杀他之后却不得不信。 要说张学良

墨舞风华姿 2025-08-15 22:57:32

张学良晚年坦言相告,在杀杨宇霆之前他从不迷信,但杀他之后却不得不信。 要说张学良和杨宇霆的事,得从他们的身份和关系讲起。张学良,1901年生,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从小条件优越,受过不错的教育,后来在奉天军事学院学军事。1928年,他爹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他27岁就得扛起奉系大旗,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杨宇霆呢,1885年生,比张学良大16岁,出身辽宁法库,16岁考中秀才,后来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炮兵,回国后投奔张作霖,成了奉军参谋长。 杨宇霆这人脑子好使,军事才能没得说。1918年,他搞了个秦皇岛截械行动,给奉军弄来一大堆军火;1921年管奉天军械厂,让奉军武器自给自足;外交上还能跟日本人斗智斗勇,帮张作霖稳住局面。张作霖活着的时候,杨宇霆是绝对的得力助手。可他有个毛病,性格傲慢,自恃资历老,对张学良这个小辈压根不服。张学良接手奉系后,杨宇霆还是那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公开批评张学良没经验,甚至当面不给面子,这让张学良很下不来台。 奉系内部还有派系问题。杨宇霆是“士官派”的代表,靠日本军校背景吃饭;张学良更倾向“陆大派”,用自己人。这两派本来就互相看不上,张作霖一死,矛盾彻底爆发。杨宇霆仗着自己资历深,经常越过张学良擅自做主,把少帅当摆设。张学良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个?两人关系越来越僵,埋下了杀机。 事情真正炸锅是在1929年1月10日。那天,杨宇霆擅自任命常荫槐当东北铁路督办。这职位可不是小事,牵扯到中东铁路和跟苏联的外交,动辄影响整个东北局势。张学良觉得这么大的事得跟南京政府商量,可杨宇霆根本不鸟他,直接把任命书拍桌上,说:“这事我定了,你签字就行。”这态度,搁谁身上都得火大。张学良表面忍着,心里已经炸了。 下了决心,张学良就没再拖。他当晚找来亲信高纪毅等人,安排了计划。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叫到老虎厅,卫兵一拥而上控制住他们,高纪毅念了张学良的命令,说他们擅权乱政,然后枪声一响,俩人当场毙命。这事干得干净利落,奉系内部的权力斗争就这么血淋淋地结束了。 杨宇霆一死,张学良总算抓住了奉军的实权。他赶紧稳住局面,给南京政府写了报告,列了杨宇霆一堆罪状,还开了奉军高层会,表示忠于国民政府。为了安抚杨宇霆那边的势力,他给杨宇霆办了个隆重的葬礼,写了挽联,送了大笔钱,还给杨家大儿子写了封信表示歉意。这些操作挺聪明,内乱很快就平了,他的地位也稳了。 可这事到底对不对,后人吵得挺凶。有人说,张学良不杀杨宇霆,奉军早晚得散架,东北乱成一锅粥,他这是一招狠棋保大局。也有人觉得,杨宇霆虽然狂,但他军事能力强,死了之后奉军实力大打折扣。果不其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趁乱占了东北,张学良不抵抗的政策挨了不少骂,奉军撤出东北,他自己也慢慢淡出政治圈。 晚年张学良移居海外,回忆这事时,他说了那句让人感慨的话:“我本来不信天命,可抛银元那次让我不得不信。”他坦白,抛硬币其实是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但这决定成了他一辈子的负担。那三次正三次反的巧合,像个甩不掉的阴影,老让他怀疑是不是真有天意。 这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张学良杀杨宇霆,表面上是权力斗争,实际上也暴露了人性里的复杂东西。他年轻,冲动,想证明自己,可又怕担责任,才会用抛硬币这种办法给自己壮胆。结果呢,杀了人,稳了权,却丢了东北,最后还背了一身骂名。杨宇霆呢,才华横溢,却因为太傲,硬生生把自己作死了。这俩人,一个不信命,一个不服人,最后都栽在命运手里。 抛硬币那段听着挺玄乎,但仔细想想,不就是张学良内心的纠结吗?他不迷信,可关键时刻还是求了个“天意”,说明他也没那么硬气。杀了杨宇霆后,他开始信命,可能是因为这事太顺了,顺得让他觉得不真实,也可能是后来的挫折让他觉得报应来了。甭管咋说,这段经历让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帅,变成了一个满心遗憾的老头。 杨宇霆死后,奉系确实少了根顶梁柱。东北的军事力量弱了,日本看准机会动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丢。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跟他杀杨宇霆有没有直接关系不好说,但奉军实力下滑是真。有人骂他软弱,有人说他当时也没啥办法,毕竟日本那时候太强。可不管咋样,这事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之一。 晚年他说那句话,其实挺接地气的。谁没点迷信的时候啊?尤其干了大事,心里总得找点啥安慰自己。他抛硬币,不是真信鬼神,就是想让自己好受点。可这事偏偏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结,挺讽刺的。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