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那年头,南斯拉夫那边乱成一锅粥,民族冲突升级成大规模战争,北约插手后就开始空中轰炸,整个巴尔干地区硝烟四起。中国这边呢,一直保持中立立场,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国内民众对战况特别关注,总想知道第一手消息。 所以,《光明日报》决定派记者过去驻站,这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风险大得很。许杏虎和朱颖这对夫妇,就这样被选中,义无反顾地去了贝尔格莱德。 许杏虎出生在农村,家境一般,从小就靠自己苦读,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塞尔维亚语。毕业后进《光明日报》国际部,干的是夜班编辑,常常熬夜校对稿子,工作态度认真到家。 朱颖呢,背景不一样,她家是外交世家,从小接触国际事务,学了不少技能,包括美术设计和摄影。她也进了《光明日报》,做广告部的美术编辑,设计过不少获奖作品。两人就是在报社认识的,工作上互相帮忙,慢慢走到一起。其实,朱颖妈一开始不太同意,觉得许杏虎农村出身,但后来被他的踏实打动。1996年9月,他们办了个简单的婚礼,就这么结了婚。 婚后没多久,1998年7月,许杏虎被派到南斯拉夫当驻站记者,朱颖也跟着去了。本来以为能过段平静日子,主要写些当地社会动态和局势分析的文章。 但谁想到,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大规模空袭,贝尔格莱德天天拉警报,炸弹到处落。许杏虎不顾危险,一趟趟跑前线,黑山那边采访过好几次,回来就赶紧发稿,报道南斯拉夫民众的苦难和战争实况。他发回了37幅照片和多篇报道,记录了当地人躲避轰炸的日常。 朱颖也没闲着,她帮着拍照、冲洗胶卷、整理资料,还开车接送丈夫,帮他省力气。 两人后来住进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那里相对安全点。他们还给家里打过电话,报平安,说一切都好。 可没想到,5月7日晚间到8日凌晨,一架美军B-2轰炸机投放了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直奔大使馆而来。第一枚击中南翼,第二第三枚砸中中央,第四枚钻进地下层,第五枚毁了北侧。 大使馆瞬间成废墟,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人当场遇难,还有20多人受伤。 北约后来解释说,用了过时地图,把大使馆当成南联盟军方设施给误炸了。 朱颖夫妇的房间就在西北角,正好被导弹击中。救援队在废墟里找到他们的遗体,许杏虎的手还握着拳,衣服碎了。 朱颖被冲击波抛到地下室,头部重伤。医护人员把她抬到临时手术台上,检查后确认已无生命迹象,就那么静静躺着。 邵云环是新华社记者,也在使馆工作,她的丈夫曹荣飞眼部受伤。 这事儿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北约的袭击,要求彻查责任。 消息传回国内,民众愤怒极了,到处是抗议活动。 朱颖的母亲听到噩耗,悲痛过度,晕倒住院。 父亲朱福来强忍着,一个人飞到贝尔格莱德处理后事。他在废墟里找到女儿的房间,从床上拉起许杏虎的衣服,收拾遗物。 5月12日,三人的骨灰用专机运回北京,机场举行了迎接仪式。 中国记协授予他们“人民的好记者”称号,南联盟也给了最高荣誉勋章。 其实,这事件不光是个人悲剧,还牵扯到国际关系的大局。 北约的轰炸加剧了中美矛盾,中国暂停了多项双边交流。 经过多轮谈判,1999年7月30日,中美就人员伤亡赔偿达成协议,美国支付450万美元给遇难家属。 12月16日,又同意赔2800万美元给中国政府,用于财产损失。 中国也赔了美国近300万美元,因为抗议中美国使领馆受损。 但钱能换回命吗?显然不能。这事儿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实力才是硬道理,得自强不息。 事件后,塞尔维亚那边建了纪念碑,每年都有人去凭吊。许杏虎的家乡后来改名杏虎村,纪念他。 邵云环的儿子继承了母亲遗志,当了记者。 这些记者的牺牲,提醒大家新闻工作的艰险,也激发了更多人追求真相的勇气。 战争的代价太大了,南斯拉夫那场冲突导致无数平民遭殃,中国记者只是其中一部分。 北约的行动引发国际争议,有人说这是人道干预,有人指责是霸权主义。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事件后更注重外交平衡,避免卷入类似漩涡。 如今,26年过去了,但教训还在那儿摆着,得警惕霸权,珍惜和平。
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娱圈段子手
2025-08-14 02:27:28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