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谭天”8月10日直接贴脸开大,揭露英伟达H20芯片暗设硬件后门,可以实现远

天天纪闻 2025-08-11 16:17:14

“玉渊谭天”8月10日直接贴脸开大,揭露英伟达H20芯片暗设硬件后门,可以实现远程关闭。   先说说这个H20芯片到底是怎么回事。英伟达H20是美国对华出口限制下的“阉割版”产品,性能只有原版H100的15%左右,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按理说这么个性能缩水的东西,国内企业本不该这么依赖,但现实是去年国内大厂光是H20的采购订单就超过160亿美元。   为啥会这样?因为AI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就像无底洞,而国产替代还没完全跟上。H20虽然算力不行,但显存容量和带宽在推理场景里确实有优势,尤其适合金融、医疗这些垂类行业的模型部署。这就好比一个人快渴死了,明知眼前的水可能有毒,还是得先喝下去保命。   但这次曝光的硬件后门,让这种饮鸩止渴的风险彻底失控。根据“玉渊谭天”的技术分析,H20芯片的电源管理模块里可能被植入了远程关闭电路,只要触发预设条件,比如使用时间超过500小时或者地理位置在特定区域,芯片就会自动断电。   这种设计不是技术漏洞,而是美国政府系统性的“片上治理”策略——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双重控制出口芯片的使用。更细思极恐的是,美国商务部今年5月还出台新规,把使用华为昇腾芯片的行为列为违规,等于在全球范围内堵死中国获取替代算力的可能性。   这种操作其实早有前科。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强推的Clipper芯片,就是要求所有加密设备必须留后门供政府监控,最后因为国际抵制不了了之。   但这次不一样,美国直接把这种“嵌入式控制”写入法律草案,要求出口芯片必须具备追踪定位和远程禁用功能。英伟达作为美国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自然成了执行这一战略的马前卒。   虽然他们三次公开否认后门存在,但国家网信办已经三次约谈,要求提交安全证明材料,这种拉锯战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国内大厂为啥还在抢购H20?这里面有现实的无奈。一方面,CUDA生态的护城河太深了。国内AI企业从算法开发到模型部署,90%以上的工具链都是基于英伟达的CUDA架构,如果突然切换到国产芯片,整个研发体系都得推倒重来。   就像一个用惯了Windows系统的人,突然让他改用Linux,不仅要重新学习操作,所有软件都得重新适配。另一方面,国产替代虽然进步神速,但在某些细分领域还存在短板。   比如华为昇腾384超节点虽然算力强大,但在工业仿真、科学计算等场景,海光信息的DCU芯片还需要时间打磨。这种技术代差让很多企业在采购时不得不“脚踩两条船”。   但这次媒体直接下场呼吁抵制H20,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产业链安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看看最近的新闻,海光信息上半年营收增长45%,寒武纪单季度扭亏为盈,沐曦股份和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都在加速推进。   这些数据背后,是国产芯片从“可用”向“好用”跃迁的关键阶段。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已经开始行动——网信办约谈英伟达用的是《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法联动,这种法律组合拳既表明了态度,也为后续国产替代提供了政策保障。   美国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通过H20这样的“合规芯片”维持市场份额,同时用后门确保战略威慑。但他们低估了中国市场的韧性。华为昇腾384超节点已经实现300Pflops算力,沐曦C600芯片支持千亿参数模型训练,燧原科技的邃思3.0晶体管数量突破1000亿。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构建起国产算力的“钢铁长城”。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芯片企业正在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比如曦智科技和壁仞科技合作的光互连方案,用光子代替电子传输数据,不仅能耗降低70%,还彻底规避了传统芯片的物理瓶颈。   这种技术创新让美国的后门设计变得毫无意义。而海光信息选择兼容CUDA生态,让企业在过渡阶段能平滑切换,这种“渐进式替代”策略正在赢得市场认可。   这场芯片博弈的终局,其实取决于谁能更快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美国试图用硬件后门和出口限制锁住中国,但他们忘了,技术垄断的堤坝最怕的就是“创新渗透”。   当国产芯片在性能、生态、安全性上形成闭环,当光计算、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开辟出第二战场,所谓的“人工智能霸权”终将成为历史尘埃。就像当年光伏产业突破欧美围剿一样,中国AI产业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手中的“中国芯”来点亮。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摇了一夜床

摇了一夜床

2
2025-08-11 18:35

挺好的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