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天,张大千准备在北京买房定居,恰好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要价500两黄金,看过了房子觉得满意,交完订金准备过几天就交全款住进去, 但是,一位古玩商人告诉他发现了《韩熙载夜宴图》的下落,张大千赶紧去看,生怕别人抢先一步。
在那年,张大千带着全家人搬进北京颐和园暂住,那时候抗战刚胜利,北平城里到处是买卖房产的热闹声。
张大千这些年靠卖画攒下不少钱,心里盘算着得给一大家子找个正经住处。
他托朋友打听合适的宅子,正巧有座前清王爷留下的府邸要出手,开价五百两黄金。
这座王府地段好,院子宽敞,房间多得能住下几十口人。
张大千领着老婆孩子去看房,转悠半天越看越满意,前厅后宅的格局正适合会客作画,园子里老槐树底下还能摆茶桌。
当天他就拍板交了定金,跟房主说好过几日凑齐尾款就搬进来。
谁成想第二天在琉璃厂逛书画铺子时,古玩商马霁川神神秘秘把他拉到里屋。
柜子底下抽出来个长条木匣,揭开绸布竟是幅绢本设色的长卷。
张大千凑近细看,手指头直打哆嗦,这分明是南唐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画上五段场景把宴会热闹劲儿全勾出来了,弹琵琶的歌女、跳舞的胡姬、举杯劝酒的宾客,连衣裳褶皱都透着活气。
最绝的是主人公韩熙载那张脸,明明在笑,眉头却打着结,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愁滋味。
马老板伸出五根手指头:"五百两黄金,少一个子儿都不卖。"
这话像盆冷水浇在张大千头上,昨儿刚把买房的钱交出去,眼下兜比脸还干净。
可这画打唐朝传到现在,多少人抢破头都没见过真容。
当年溥仪从宫里带出来的宝贝,战乱年月里七拐八绕流落民间,要再错过这辈子甭想见第二回。
张大千蹲在画跟前挪不动步,心里像滚着开水锅。
家里老老小小十几口等着住新房,可这画要是落到洋人手里,保不齐哪天就漂洋过海再难回来。
他媳妇徐雯波这时候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房子能再挣,这画要是没了可就真没了。"
这话点醒了张大千,转头找房主退定金时,人家扣下二十两当违约金,他咬咬牙认了。
拿着退回来的四百八十两,加上东拼西凑的零碎,总算把画捧回了家。
那阵子全家挤在朋友借的破院子里,刮风漏雨也不嫌弃。
张大千整天泡在画上琢磨,发现韩熙载那副强颜欢笑的模样大有文章。
原来南唐后主李煜派画师去盯梢,韩熙载故意装成花天酒地的模样,其实心里早看透朝廷要完蛋。
这些弯弯绕全让顾闳中画在笔墨里,愣是骗过了皇帝老儿。
要说这画确实金贵,张大千走哪儿带哪儿,专门刻了枚"东西南北只有相随无别离"的印章盖在上头。
后来时局动荡,他准备移居海外时最放不下的就是这卷画。
如今这画躺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游客隔着防护罩也能瞅见韩熙载那副似笑非笑的表情。
当年那所王府早不知换了多少主人,青砖缝里钻出的野草黄了又绿。
倒是琉璃厂的老掌柜们还常念叨,说张先生那会儿要是买了宅子,如今该是京城数得着的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