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0岁的杨得志参加老红军聚会。可到了现场,他却迟迟不肯入座。组织者顿时慌了,急忙询问原因。杨得志说:“老首长都没来,我不敢坐,我还是去外面站一会吧!”
秋日的一场老红军聚会上,八十高龄的杨得志拄着拐杖站在大厅门口。
工作人员几次请他入座,他都摆摆手说再等等。
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将军腰杆依然笔挺,军装上的风纪扣系得严严实实,目光始终望着大门方向。
直到看见个穿旧军装的老人跨进门槛,他忽然扔掉拐杖,右手唰地举到太阳穴,嗓门洪亮得把周围人都惊着了:"红一师杨得志向老首长报到!"
来的是八十七岁的李聚奎,当年红一师的师长。
老头儿赶紧扶住要行军礼的老部下,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都是当过大将军的人了,咋还这么讲究!"
两双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攥在一起,周围的老战友们看着直抹眼泪。
这俩人的交情得从五十多年前的井冈山说起,李聚奎在红军里头可是出了名的"铁脚板"。
1928年跟着彭老总闹平江起义那会儿,他带着队伍三天两头跟白军兜圈子。
有回在江西永新被围,他领着三百来人硬是从上万敌军眼皮底下钻出来,还顺道端了敌人两个补给站。
那时候杨得志还只是他手底下的愣头青团长,跟着学了不少打仗的机灵劲儿。
要说李聚奎最露脸的一仗,还得数1933年的黄陂战役。
当时老蒋调了三个师搞围剿,李聚奎带着红九师跟敌人玩起捉迷藏。
白天派小股部队在山沟里放冷枪,晚上带着主力翻山越岭搞偷袭。
就这么折腾了七天七夜,硬是把国军精锐的第五十九师包了饺子。
打扫战场时清点战果,光是机关枪就缴了三十多挺,俘虏里头还逮着个中将师长。
别看李聚奎打仗猛,带兵却讲究得很。
他给部队定下三条规矩:不拿老乡一针一线,打仗不许丢伤员,缴获要归公。
有次炊事班偷摘了老乡两个南瓜,他愣是带着司务长背着二十斤小米上门赔礼。
杨得志当团长那会儿,有回追击敌人时把个受伤的通信兵落下了,后来杨得志带着警卫员摸黑返回战场,硬是把人给背了回来。
最让大伙佩服的是李聚奎的淡泊劲儿,1955年部队评军衔那阵子,他正带着人在大庆搞石油会战。
上头说要给他授上将,他倒好,跟领导说:"我这半辈子钻山沟打游击的,能给国家找着油比啥都强。"
结果真就没去北京参加授衔仪式,老战友们都说他这是"揣着金饭碗要饭",他嘿嘿一笑:"要饭咋了?当年过草地那会儿,要饭的本事可救过咱的命。"
杨得志这些年逢人就念叨老首长的好,有回去军校讲课,说到夜战战术时突然来劲:"当年李聚奎师长教我们,晚上打仗要学猫头鹰,耳朵比眼睛管用!"
底下的学员听得直乐,他板着脸说:"笑啥?就凭这法子,我们端过敌人七个哨所!"
九十年代初那会儿,总政要拍建军史纪录片,编导找到李聚奎想录段访谈,老头儿摆摆手:"我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有啥好拍的?去拍杨得志他们,那才是正经带兵打仗的人。"
后来摄制组把杨得志请来当说客,俩老战友在镜头前掰扯半天,最后李聚奎拗不过,对着摄像机就说了句:"当兵的就该守着本分,别整天想着立功受奖。"这话后来成了纪录片的压轴词。
聚会那天,李聚奎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头裹着枚磨得发亮的红五星。
杨得志一见这个就红了眼眶——这是1934年湘江战役时,李聚奎从炸毁的指挥部废墟里扒拉出来的。
当时整个师部就活下来七个人,这枚扣子是从牺牲的政委军装上扯下来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铜制的五角星已经被摸得起了包浆,在会场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临走时,杨得志非要送老首长回家,两个老头儿在吉普车后座上手拉着手,聊起1935年过草地的往事。
开车的警卫员听见后头传来阵阵笑声,说什么"还记得炊事班老赵煮皮带汤""三班长偷喝老乡米酒醉得打摆子"。
这场聚会过后没两年,李聚奎就走了,追悼会上,杨得志带着二十多个老部下齐刷刷敬军礼。
有人看见他对着遗像小声嘀咕:"老首长,红一师的人都来送你了。"
那枚褪了色的红五星摆在灵堂正中央,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照片,是1936年红一师在甘肃会宁的合影。
照片里站在前排的李聚奎军装笔挺,身后的杨得志扶着步枪笑得见牙不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