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乾隆去清西陵拜谒,半路突然冲出一年轻人,死活要献书,被拿下,谁料他竟是为了2个漂亮姑娘。 冯起炎这人出生在山西临汾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家境就一般,父母走得早,由兄长拉扯大。他考上秀才后,本以为能靠教书混口饭吃,可现实骨感,三十一岁了还单身,家里没房没地,日子过得紧巴巴。亲戚那边,三姨母和五姨母家各有个闺女,长得水灵,他去过几次门,总想着把两人娶回家当媳妇。可姨母们一看他那穷样,摇头拒绝,说没本事养家,门都没有。他这人脑子转不过弯,平时就爱钻书堆,没啥挣钱门路,日子越过越憋屈。慢慢地,他开始琢磨歪点子,觉得自己写本书献给皇帝,兴许就能翻身。书是用易经来解诗经那种学术玩意儿,他觉得这能显出才华,皇帝一看准赏识,封个官啥的,姨母们自然就点头了。这想法听着天真,可在当时穷人眼里,兴许就是最后一根稻草。他收拾书稿,跑到京城附近等着皇帝出行路线,算准了清西陵那趟。拦驾这事风险大,但他顾不上那么多,就这么干了。结果侍卫一抓,他交代了实情,全是为娶媳妇闹的。官员审问时,他还死鸭子嘴硬,说书好着呢。杖责后,他疼得直哼哼,可没改口供。这案子反映出底层读书人那种走投无路的劲头,皇权高高在上,普通人想借力改变命运,往往自讨苦吃。 乾隆去清西陵那趟,本是祭祖的正经事,路上却出了这档子意外。冯起炎冲出来后,侍卫押着他,书被缴了上去。皇帝翻了翻,觉得内容平平,没啥亮点,就不高兴了。以往拦驾的,多是掉脑袋的罪,可冯起炎这动机单纯,为娶媳妇求帮忙,皇帝看了案卷,反倒乐了。让太监拿去后宫给大家瞧瞧,当笑话传阅。这事没牵扯谋反啥的,乾隆难得宽容,没杀他,而是判了刺字发配黑龙江,当奴隶干苦力一辈子。刺字就是脸上烙印,黑龙江那地方冷得要命,边疆劳役等于活死人。冯起炎这辈子就这么毁了,本来秀才身份还能教书过日子,现在彻底没戏。相比其他案子,他算走运的,没丢命。可这运气也苦涩,起因就为两个表妹,姨母嫌穷不答应,他异想天开找皇帝帮忙。乾隆时代,文字狱多,献书容易被当成别有用心。冯起炎的书虽没政治问题,但扰了圣驾,就够他喝一壶的。这反映乾隆对皇权的敏感,任何小事都可能放大。底层人想出头,靠这种方式太冒险,冯起炎没自知之明,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风险。结果呢,亲事没成,人还搭进去一辈子。 丁文斌这案子发生在乾隆十八年,比冯起炎早二十多年。他是浙江人,跑到山东孔府敲门,说上帝托梦,让他娶衍圣公两个闺女,还带了本书,自称有天命当皇帝。孔府一看不对劲,报了官。官员查出他父母早亡,由兄长养大,家穷,三十多岁没媳妇,脑子有点问题,常说耳边有声音指挥。他写了书,拟年号,画钱币样式,全是造反内容。山东巡抚上报,乾隆没急着杀,而是问他身体咋样,还能活多久。得知拷打后虚弱,皇帝下旨赶紧凌迟处死,怕他死牢里便宜了。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公开行刑,让老百姓看,杀鸡儆猴。丁文斌的兄长和两个满十六岁的侄子被斩首候决,另外两个小的发配为奴,家族世代受累。这案子比冯起炎狠多了,因为牵扯谋反,皇权底线不容碰。乾隆要用这事警告天下,任何逆心都得死惨。丁文斌精神不正常,生活逼得走火入魔,可皇帝不管这些,一刀切。相比冯起炎只求说媒,没政治野心,所以逃过死刑。两个案子都出在乾隆朝,反映皇帝对异见的零容忍。底层人穷疯了想出头,往往碰壁惨。 乾隆时代号称盛世,可底层百姓日子并不好过。冯起炎和丁文斌都是穷苦出身,读书没出路,婚姻成问题,就走极端。冯起炎拦驾献书,为娶媳妇,丁文斌自封皇帝,也为改变命运。结果一个发配,一个凌迟,全家遭殃。这俩人没自知之明,高估能力,低估皇权。可乾隆的处置也冷血,文字狱兴起,任何书信都可能成罪证。乾隆办了上百起文字狱,多是小事放大,杀一儆百。冯起炎的书学术平庸,没政治问题,还被重罚。丁文斌精神病患者,也没饶。皇帝笑看案卷,当笑话传,却不反思民间疾苦。盛世下,贫富差距大,穷人想翻身难如登天。冯起炎本可脚踏实地考功名,或务农谋生,可他选捷径,自毁前程。丁文斌生活逼疯,异想天开,家族断送。乾隆对皇权的维护,超出常人想象,任何潜在威胁都灭掉。这时代,普通人得低头过日子,别碰红线。两个案子提醒,历史盛世往往藏着黑暗面,皇帝贤明是表面,实际暴政多。 对比俩案子,冯起炎幸运点,只为个人事,没威胁皇权,乾隆宽容留命。丁文斌碰了底线,自称皇帝,乾隆抢在他病死前杀掉,株连家族。乾隆问丁身体状况,不是怜悯,是怕他死得太容易,没警示作用。冯起炎求说媒,皇帝大笑取乐,却没帮,判发配。俩人动机类似,都是穷苦逼的,可结局天差地别。乾隆时代,皇权至上,文字狱成风,献书容易成靶子。冯起炎秀才身份,本有前途,却毁于妄想。丁文斌精神问题,本该医治,却成逆案。乾隆办这些事,巩固统治,震慑民间。底层人如冯丁这般,多是受害者,没渠道表达不满,就走极端。
1748年一天,乾隆上朝后发现,几个大臣脑门剃得精光跪在他面前,瞬间大怒,于是4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