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个农民出卖了小红军的藏身处,正当敌人扬刀砍杀红军时,农民却上前喊道:“莫造孽了,他就是个残疾人,过不了多久也会死的”。敌人恶狠狠瞪了一眼农民,竟然真的走了! 1934年,中国正深陷国共内战的泥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政府斗得你死我活,战火烧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候,红军靠着灵活的游击战跟国民党周旋,但也因此经常分散作战。老百姓夹在中间,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既怕红军的理想主义,也怕国民党的铁腕报复。 在这乱世中,一个年轻的小红军士兵因为战斗失散,跑到了一个小村庄。他找到一个农民,求他帮忙藏身。那农民是个普通人,家里有老有小,靠着几亩薄田过活。他看着这个满身疲惫的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把他藏进了自家柴棚。 可这年头,藏人不是件小事。国民党到处搜捕红军,抓到窝藏的人,轻则全家遭殃,重则直接没命。没过多久,国民党的兵果然来了,挨家挨户搜查。农民一听动静,心里慌得不行。他知道,要是被发现,自己一家老小都得跟着倒霉。恐惧压倒了一切,他一咬牙,把小红军的藏身处告诉了敌人。 国民党士兵冲进柴棚,找到了那个小红军。士兵年纪不大,满脸疲惫,一条腿还有残疾,走路都一瘸一拐。敌人把他揪出来,准备当场解决。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农民突然站了出来。他冲着那些兵喊了一嗓子,说这小伙子是个残疾人,反正活不了多久,杀了也是白费力气。 这话一出,国民党士兵愣住了。他们看了看那个一瘸一拐的小红军,又狠狠瞪了农民一眼。也不知道是觉得他说得有理,还是懒得再动手,总之,他们居然真的收了刀,转身走了。小红军捡回了一条命,农民也松了一口气,可这事却没那么简单就结束了。 这农民的行为,真是让人琢磨不透。他先是出卖了小红军,转头又救了他一命。这到底是啥意思?他出卖人的时候,心里想的肯定是保住自己一家老小的命。毕竟那年头,乱世求生,谁不怕死?可他后来又站出来保住小红军,可能是良心过不去,也可能是觉得这年轻人太可怜,不忍心看他就这么没了。 小红军后来活了下来,熬过了战争,甚至还成了共产主义事业里有点名气的人物。他一辈子都没忘了这件事,总在想那个农民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说他是坏人吧,他毕竟救了自己;说他是好人吧,他又先干了出卖人的事。这事儿没个黑白分明的答案,可能这就是战争里的人性,乱七八糟又真实得要命。 再往大了说,这故事其实是那时候老百姓生活的缩影。红军喊着要解放穷人,可穷人自己也得活下去啊。国民党用暴力逼着大家选边站,红军又靠着群众的支持打游击。夹在中间的老百姓,哪边都怕得罪,哪边都不敢完全信。农民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其实是当时很多人都会有的挣扎。 红军能撑下去,靠的就是跟老百姓的这种复杂关系。毛主席那句“人民是水,军队是鱼”说得没错,可这水有时候也浑得很。有的老百姓真心支持红军,有的只是迫不得已帮忙,还有的像这个农民一样,帮了又反悔,反悔了又帮。战争把人性搅得一团乱,谁也别想干干净净地走出来。 这事儿还让人想到另一个问题:人在绝境里,到底会怎么选?农民要是没出卖小红军,可能全家都得死;可他要是没救小红军,可能一辈子都得背着良心债。他两头都选了一遍,也两头都没选彻底。这种模棱两可的选择,是不是比那些英雄或者坏蛋的故事更真实?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