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

蕊蕊聊过去 2025-08-06 13:18:26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在长征路上,红军面对层层堵截,一封信能改变什么?刘伯承写给老战友许剑霜的“让个路”,换来“助兄北行”的回应,这背后藏着怎样的革命情谊? 说起刘伯承和许剑霜的渊源,得从1926年顺泸起义说起。那年,刘伯承在四川推动革命工作,许剑霜当时是个小军官,两人因共同目标走到一起。起义中,他们合作紧密,许剑霜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时局变化,两人分开,许剑霜进了川军。 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进入大凉山地区。这里地形复杂,国民党部队布下重兵。刘文辉奉蒋介石命令,在德昌等地设防,试图围堵红军。红军处境艰难,补给短缺,但发现德昌守将是许剑霜,这成了突破口。 刘伯承决定写信联系。他在信中回忆旧日合作,请求许剑霜为红军开通道路。信通过化装人员送到许剑霜手中。许剑霜收到后,回信简短:“助兄北行。”这表明他愿意帮忙。 许剑霜开始调整部署。他调动部队,表面加强防御,实际留出通道。红军顺利通过德昌,继续北上。沿途其他据点也出现松动,冕宁、西昌的阻挡减弱。这些安排源于许剑霜的协助。 红军摆脱了大凉山的困境,向北推进。这件事体现了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许剑霜作为旧识,利用位置帮助红军,展现了对民族大义的认同。刘伯承的策略也体现了智慧。 事后,许剑霜被调到峨眉闲职,但红军已安全脱离险境,继续长征,加入抗日斗争。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个人情谊在国家命运中能发挥作用。 大凉山让路事件,是长征中一个典型例子。它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团结各方力量,突破难关。许剑霜的举动,避免了不必要冲突,促进了红军北上。 回顾这段往事,我们看到革命道路上的互助精神。刘伯承和许剑霜的信件往来,不只是私人联系,更是民族利益的体现。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 如今,回想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这故事激励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