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宣布要在2025年全面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彻底告别用了80年的俄式西里尔字母! 要说蒙古国的文字史,简直是一部“文化融合史”,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用的就是传统蒙古文。 这种文字像“竖着写的密码”,每个字母连起来像串糖葫芦,还能根据上下文变形,写起来又美又神秘,蒙古帝国鼎盛时,这种文字跟着铁骑传到了中亚、东欧,连俄罗斯的早期文字都受它影响。 但到了20世纪,蒙古国的文字突然“大变样”,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老大哥“贴心”送来一套“改革方案”: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蒙古语。 理由很“实用”,西里尔字母简单易学,能快速提高识字率,还能和苏联“接轨”,于是,1946年蒙古国正式废除传统蒙古文,全面改用西里尔字母。 这一改就是80年:乌兰巴托的招牌、路标全是俄式字母,政府文件、教材、媒体全用西里尔拼写,连蒙古国的国歌歌词都是“俄式拼音版”。 蒙古国这次“文字大反转”,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攒了多年的“文化怨气”终于爆发了。 80年用西里尔字母,后果很严重:现在蒙古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人能流畅读写传统蒙古文,内蒙古的蒙古族网友去蒙古国交流,发现对方连自己民族的历史文献都看不懂。 蒙古国的学者研究成吉思汗时期的史料,得先找内蒙古的专家“翻译”成西里尔字母,这种“文化断层”让蒙古国政府急了“再不改,我们连自己的根都要丢了!” 最近十年,中蒙经济合作越来越密:从矿产开发到跨境电商,从旅游到文化交流,蒙古国发现个尴尬问题,内蒙古用传统蒙古文,蒙古国用西里尔字母,两边交流得先“转码”! 比如蒙古国的商人想和内蒙古企业签合同,得先把西里尔字母的文件翻译成传统蒙古文,内蒙古的游客去蒙古国旅游,看路标得靠手机“扫码翻译”。 更关键的是,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保护得特别好,传统蒙古文书法、古籍修复、民族教育全用回鹘式,蒙古国年轻人看了直羡慕“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文化样子!” 现在全球“文化自信”风潮正盛,蒙古国也想借传统蒙古文刷一波存在感,毕竟,成吉思汗的遗产、蒙古帝国的辉煌,全写在传统蒙古文里,用西里尔字母写“成吉思汗”,总像穿西装打领带唱蒙古长调,怪怪的。 恢复传统文后,蒙古国可以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是成吉思汗的正统传人”,还能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体验“原始蒙古文化”。 字从来不是简单的“写字工具”,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历史记忆、身份认同,蒙古国用了80年西里尔字母,确实提高了识字率、方便了和苏联/俄罗斯的交流,但也差点丢了“成吉思汗的笔迹”,那种竖着写、会变形、美得像画的文字,是蒙古族人刻在骨子里的骄傲。 更让我感慨的是,蒙古国的“文字回归”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和中蒙合作、国际文化潮流同频共振,内蒙古用传统文保护文化,蒙古国学着用;全球追捧“传统文化复兴”,蒙古国赶着上车,这种“既守根又创新”的劲儿,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样子。 当然改革肯定会有阵痛:年轻人得重新学写字,政府文件得重新排版,教材得重新编写……但就像蒙古国教育部长说的“80年前我们为了现代化改了文字,现在为了文化根脉改回来,值得!” 毕竟,一个民族要是连自己的文字都丢了,还谈什么“荣耀之地”“成吉思汗传人”
1204年,太阳汗死后,他的妃子古儿别速被押到蒙古大帐。成吉思汗问她:“你不是厌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