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8-05 13:33:42

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上世纪30年代初,叶亚华当时还是四川大学的一名学生,家境不算差,父亲是当地有点田产的人。她遇上王铭章,这位川军军官已经四十出头了,身材魁梧,军中混得风生水起,但早就有原配妻子在家。王铭章对她有好感,叶亚华也觉得他可靠,两人就这样走到一起,1934年在成都结了婚。这段婚姻在当时不算稀奇,军阀时代多的是这种事,王铭章的部队虽说名义上归蒋介石管辖,但他对蒋的做法一直有意见。

蒋介石当年背弃了革命联盟,大肆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还多次派川军去围剿红军。王铭章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命令,但私下里他支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路,也反思自己参与那些内斗的错处。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王铭章激动坏了,他主动请缨带兵出川,成为第一批离开四川的抗日部队领袖。走之前,他把怀孕的叶亚华送回新都老家,叮嘱家人和睦,孩子们好好读书,还立下遗嘱,说万一战死,财产一部分留给家人,其余办学校。

王铭章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在军中积累了不少财富,生活本该安稳,但他选择上前线,一是为川军争口气。川军那时名声不好,多年军阀混战,纪律散漫,装备落后,常被叫“双枪兵”——一杆枪是步枪,一杆是烟枪。二是想弥补过去,近二十年里他参与过多次对红军的行动,虽然没占上风,但通过接触,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抗日当成赎罪机会。部队出发后,王铭章先向阎锡山要武器,结果被拒绝,还被骂成叫花子部队。他一气之下让手下抢了仓库,阎锡山告到蒋介石那儿,要求调走他们。几个战区都不肯收,李宗仁在第五战区接纳了,提供军饷、棉衣和武器。王铭章感激,从此在战场上拼命。

1937年底,日军进攻台儿庄,滕县是关键要塞,李宗仁把任务交给王铭章。他带两万人对阵日军四万精锐,对方有飞机、坦克、大炮,力量悬殊。王铭章喊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指挥部队顽强抵抗,三天四夜激战,部队伤亡惨重,日军也付出代价。弹药尽了,援军没来,日军爬上城墙,王铭章拿刀肉搏,坚持到最后,在城中阵亡。李宗仁后来回忆,这场仗虽丢了滕县,但为台儿庄大捷赢了时间,他视王铭章为英雄,亲自守灵。蒋介石在武汉办国葬,追赠上将,给家属一万二千元抚恤金。叶亚华按遗愿,用钱办了铭章中学,自己当校长,一心教育,不再嫁人。

新中国成立后,镇反运动中,有人举报叶亚华,列罪名如国民党军官妾室、地主女儿、大学知识分子,每条都重。她性命堪忧,有人暗中帮忙,她带着儿子王道纲逃出大陆,先到香港,又转澳门。这一路折腾,钱财散尽,到澳门时已一贫如洗。为了不让儿子饿死,她只好上街乞讨。1951年那会儿,澳门街头她试着讨饭,好几天没多少人理会,无奈之下,她找块牌子写上“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举着牌子继续。这下子炸了锅,王铭章是抗日英雄,名气大得很,民众认出名字,议论纷纷,媒体蜂拥而至,报纸登出消息,澳门各界震惊,一位将军遗孀竟落到这地步。

捐款涌来,官员调查,轰动整个澳门,甚至传到台湾。蒋介石听说后,马上派人接母子去台湾,安置妥当,叶亚华在那儿当英语教官,儿子上学,日子稳下来。叶亚华在台湾住了几十年,年纪大了,越来越想回大陆,给丈夫扫墓。两岸关系缓和后,2003年,她九十高龄,由儿子陪同回四川新都,政府和民众欢迎,王铭章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作为遗属,享受照顾,在成都安度晚年,直到2007年逝世,享年94岁。这故事听着挺曲折,叶亚华从大学生到将军夫人,再到乞丐,又到台湾教书,最后落叶归根,反映出那个时代个人的命运多舛。王铭章的牺牲是民族大义,叶亚华的经历则显示出战争和政治变动对普通人的冲击,不少人像她一样,颠沛流离,却坚持下来。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