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2年,毛主席大手一挥,免了所有日本战争赔款。日方代表顿感欣喜若狂!面对众人不解,周总理的一番解释,就让大家明白背后深意。 (参考资料:2019-11-04 中国网——周恩来揭秘:毛主席为何决定不向日本索赔) 1972年9月30日,从北京飞往上海的专机上,刚结束历史性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周总理什么也没说,只是平静地在纸上写下六个字,递了过去。 纸上是“言必信,行必果”,这句出自《论语》的古训,在万米高空之上,显得分量十足,它既是赠言,也是期许,更是对过去几天激烈博弈的最终注脚,这六个字背后,是一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政治大戏。 在田中踏上中国土地之前,中日关系的天空已经阴沉了二十多年,官方往来冰封,可民间的暖流从未断绝,就连田中自己后来也承认,是老百姓为他铺好了路,他只是顺着轨道走上了谈判桌。 不过,这条轨道始终有个巨大的障碍——战后日本的外交,几乎就是美国政策的影子,紧跟华盛顿敌视新中国,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时的日本舆论有个生动的比喻,说那些无所作为的首相就像“鸭子戏水”,水面上看着悠闲,水面下的脚却在拼命划,可船就是不动。 谁知,尼克松的秘密访华像一颗巨石砸入池塘,彻底打破了平衡,日本政坛瞬间被巨大的焦虑感攫住,一种“千万别赶不上末班车”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田中角荣登场了,他和前任们的“鸭子戏水”完全不同,还没上台就释放出强烈的破冰意愿。 历史的窗口一旦打开,就不会等任何人,北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1972年7月,田中角荣当选首相,在首次内阁会议上就公开宣布“要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的步伐”,周总理迅速反应,派中日友协的孙平化和萧向前,借着率上海芭蕾舞剧团访日演出的名义,充当了外交先锋。 周总理的指示很明确:“只要田中首相能到北京当面谈,一切问题都好商量”,为加大力度,几天后他又公开表示,北京机场已准备好迎接日本首相。 如此积极的姿态,换来了日本方面近乎神速的回应,外相大平正芳破例会见孙平化一行,坦言首脑访华是关系到他和田中“政治生命的重大问题”,甚至是“关系日本命运的重大问题”。 紧接着,8月15日,田中首相亲自接见孙平化,正式敲定了访华的决定,一切水到渠成。 9月25日,北京秋高气爽,然而,轻松的寒暄背后,是双方团队连续四场艰苦卓绝的会谈,紧张的气氛,甚至蔓延到了最高领导人的会面中。 当田中一行拜会毛主席时,或许是太过激动紧张,他一进门就提出想先去趟洗手间,毛主席耐心地在原地等他。 等田中拘谨地站到面前,毛主席一句风趣的开场白打破了僵局:“吵架吵完了没有?” 这句话一下就让紧绷的田中松弛下来,连忙答道:“吵完了,吵完了。” 毛主席又转向一旁的外相大平正芳,拿他的名字巧妙地开了个玩笑:“天下太平嘛”,现场的笑声彻底融化了凝重的气氛。 毛主席口中的这场“吵架”,核心除了绕不开的台湾问题,就是战争赔款,这无疑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最敏感、最沉重的一环。 可是在最终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里,世界却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这个重大决策,正是由毛主席最终拍板的,周总理后来向内部人员解释了背后的深层考量。 首先,是历史的同理心,中国自己就深受赔款之苦,当年的庚子赔款让每个中国人凭空背负了近一两白银,这些压力最终都转嫁到了底层百姓身上,我们不想让战后正在重建家园的日本人民,也因政府的赔款而加重负担。 其次,则是一种极为务实的判断,周总理提到,根据观察,日本当时对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所谓战争赔偿,基本都是物质形式,而且诚意欠奉,他们常常把国内淘汰的铁路、旧设备翻新一下,就当成赔偿物资送过去。 与其说是赔偿,不如说是清库存,这种做法对中国的实际帮助并不大,与其收下一堆“二手货”,不如展现大国气度,换取更重要的东西,着眼于未来。 于是,难题一一化解,当周总理在专机上,将那幅“言必信,行必果”的书法交给田中时,这六个字就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勉励。 它是在郑重提醒日本政府:联合声明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关于台湾问题的承诺,都必须说到做到,并用未来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这既是新篇章的开端,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契约。
[太阳]1972年,毛主席大手一挥,免了所有日本战争赔款。日方代表顿感欣喜若狂!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4 19:14:07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