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4年,一个84岁的老太太来到政府接待处,对工作人员表示:我要捐款24亿!她是什么人?哪来的这么多钱? (参考资料:2023-09-06 澎湃新闻——“汉奸丈夫”在日本留下巨额遗产,她花21年追讨成功,捐给国家24亿) 这笔钱的源头,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名声不怎么好听的人物——赵欣伯,他曾是留学日本的法学博士,回国后给张作霖当法律顾问,本来前途一片大好。 可是,“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迅速倒向日本,成了铁杆“亲日派”,不仅牵头成立伪“辽宁省地方维持委员会”,更是在日军扶持下当上了伪奉天市的市长。 为了讨好新主子,他辅佐溥仪搞“复辟”,建立了伪满洲国,也因此得了溥仪赏赐的近万两黄金,挖到了罪恶的“第一桶金”。 此后,他利用伪满高官的身份疯狂敛财,仕途不顺后,他带着家人跑到日本,凭着商业头脑和对法律的熟悉,在东京买下大片土地,为藏匿财富,他甚至在一处住宅下挖了个“丰”字形的巨大密室,塞满了三十箱金银珠宝。 赵欣伯很清楚自己罪孽多深,知道清算那一天迟早要来,为了给老婆孩子留条后路,他做了一个精明的布局:把在日本的所有资产,全都登记在妻子赵碧琰名下,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数十年后那场混乱的法庭对峙。 抗战胜利后,正义的审判终究没有缺席,赵欣伯因汉奸罪被捕,1951年在狱中自杀,结束了可耻的一生,而他留下的这笔沾血的财富,却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难题。 丈夫死后,这位“汉奸之妻”带着儿子赵宗阳搬出豪宅,在北京一个四合院的单间里,靠儿子每月50元的工资过活,对于日本那笔巨额资产,赵碧琰压根儿就没想过,只想和那段屈辱的过去彻底切割。 所以,当中侨办的工作人员找到她,说要帮她讨回遗产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惊恐和抗拒,生怕再被扣上“汉奸家属”的帽子,也正是这种长年的自卑和恐惧,导致了她在1976年东京法庭上表现的十分惧怕。 初审失败,事情变得很棘手,1979年中国重启律师制度后,外交部找到了北京市律师协会的副会长傅志人,希望他能帮赵碧琰翻盘。 傅志人吸取了教训,定了新策略:案子里的财产纠纷太复杂,先放一边,集中所有火力,只证明一件事——北京这位老太太,就是赵欣伯的合法妻子赵碧琰。 一码归一码,听着简单,可挑战巨大,时间太久,物证难寻,闻风而来的骗子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个无耻之徒弄瞎自己一只眼,冒充赵碧琰失明的儿子。 傅志人知道必须跟时间赛跑,迅速向全国发出上百封调查函,一场跨时空的证据搜集战就此打响。 很快,一个关键人物浮出水面——溥仪的亲妹妹,“三格格”金蕊秀,傅志人策划了一场历史性的会面,在北京,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媒体镜头下重逢。 京、沪、港三地报纸头条都是《溥仪三妹喜会赵碧琰》,在国际上为赵碧琰的身份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与此同时,赵碧琰的儿子赵宗阳也想了个绝妙的主意,他托人在日本报纸上登寻人启事,找自己童年在赤羽小学的同学,没想到,奇迹真的发生了,他陆续联系上了11位当年的日本同学,这些人成了无可辩驳的“活证据”。 其实,早在1976年初审休庭后,法官曾私下见过赵碧琰,当被问及为何不认识自家佣人时,赵碧琰一反庭上的怯懦,高傲地回答:“我是主人,怎么可能记得所有佣人。” 随后,她更是要来纸笔,用左手剪出了一个“丰”字形的密室图样,这两个细节——左撇子和密室形状,其实早已让法官内心确认了她的身份,只是碍于庭审程序,没法当场下结论。 1984年,决战时刻到来,由于赵碧琰年事已高,她的儿子赵宗阳带着律师傅志人以及38件关键证据,代母出征,再赴东京。 法庭上,傅志人团队有条不紊地呈上赵碧琰的改名证明、赵宗阳的出生证明、当年的眼疾病例等铁证,而庭审的高潮,是11位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的出现。 他们一见到赵宗阳,就激动地打招呼,庄严的法庭瞬间变成了大型同学会现场,法官不得不连敲法槌维持秩序,这一幕,用一种极富戏剧性又无比真实的方式,彻底粉碎了所有关于身份的质疑。 五个月后,一纸判决书从东京寄到北京,明确判定:“申诉人和赵碧琰为同一人”,这场耗时21年的跨国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得知胜诉,84岁的赵碧琰平静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她将自己名下资产的80%,也就是24亿元人民币,全部捐给国家,用来支持文化教育和慈善。 她告诉子孙,这笔钱本就不该是他们家的,那是老百姓和国家的钱,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替夫赎罪”,钱,有时候要回来,就是为了更好地送出去。 赵碧琰的义举,为她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这位一生被名字所困、被丈夫罪行所累的女性,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终于卸下了沉重的枷锁。
围观狗汉奸【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给日军南京大屠杀洗出了新高度!对不起,我血压
【176评论】【9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