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9年4月,美国一家普通餐厅里,中国女士刘禄曾安静用餐。 餐厅老板詹姆斯·伯特纳观察许久后上前询问:“您姓刘?曾在朝鲜当过翻译?” 刘禄曾抬头辨认后反问:“您是詹姆斯·伯特纳?” 伯特纳激动回应:“是的,首长!能再见您太好了,您改变了我一生。” 这场跨越26年、历经战火硝烟的意外重逢,揭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故事。 刘禄曾1928年生于上海名门,祖父刘秉璋曾任清朝四川总督,父亲是银行高管。 她接受西式教育,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精通英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她毅然报名加入志愿军担任英语翻译,踏上炮火纷飞的战场。 这一选择,让她从优渥的都市生活投身于严酷的战争环境。 在朝鲜战俘管理处,刘禄曾负责管理美军战俘及翻译工作。 战俘詹姆斯·伯特纳的经历颇为特殊。 他因在美国国内犯罪被判刑,被送至朝鲜战场服役以抵刑期。 初到战俘营,伯特纳与其他许多战俘一样,充满抵触和不合作情绪,对管理充满敌意。 面对这些复杂的战俘,刘禄曾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耐心。 她没有采用高压手段,而是努力寻找沟通的桥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想法,尝试化解矛盾,建立信任。 她深知,有效的管理不仅需要纪律,更需要人道关怀。 一次关键事件将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一次战俘转移途中,伯特纳突发高烧,体温超过40度,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 当时环境恶劣,药品稀缺,转移途中条件简陋,且存在被发现擅自行动的风险。 刘禄曾得知情况后,没有犹豫。 她深知救助战俘是职责和人道要求,但也明白其中的巨大风险。 私自行动可能招致误解甚至严厉处分。 看着生命垂危的伯特纳,她毅然决定冒险。 她设法找到宝贵的药物,并亲自照料,确保他得到及时治疗。 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伯特纳转危为安。 这次救命之恩,让伯特纳对这位年轻的中国女军官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回国后,她没有停下脚步,进入外交部工作,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外交素养,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官员。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 1979年4月,中美关系已实现正常化。 刘禄曾应邀赴美参加一个关于中美关系的学术研讨会。 会议间隙,她随意走进一家普通的餐厅用餐。 这家餐厅的老板,正是当年那个被她救下的战俘詹姆斯·伯特纳。 岁月的流逝改变了容颜,但伯特纳一直铭记着恩人的样貌和名字。 当他认出正在用餐的刘禄曾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他主动上前相认,于是便有了开头那感人至深的一幕。 两人在餐厅里,跨越了曾经的敌对身份,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般,共同回忆在朝鲜战俘营的艰难岁月,分享彼此别后的人生经历。 伯特纳反复表达着对刘禄曾救命之恩的深切感激,这份恩情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他热情邀请刘禄曾留下用餐,并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她带走,以表达自己最朴素而真挚的谢意。 这次重逢,不仅唤起了共同的记忆,也开启了新的友谊篇章。 刘禄曾看到伯特纳经营餐厅的用心,也以朋友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见识,对餐厅的经营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她注意到餐厅环境可以更温馨舒适以吸引家庭顾客,菜单可以增加一些更符合当地主流口味同时保留特色的菜品。 伯特纳非常重视这些建议,认真采纳并付诸实施。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改变很快带来了积极的效果,餐厅的生意日益兴隆,口碑越来越好,顾客络绎不绝。 伯特纳对刘禄曾的帮助更加感激,视她为亲人。 刘禄曾也成了这家餐厅的常客和顾问,两人的友谊在和平年代里日益深厚,超越了国界和历史的隔阂。 刘禄曾与詹姆斯·伯特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它深刻诠释了: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善良、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能生根发芽,绽放光芒。 而在和平年代,跨越历史隔阂的真诚友谊,更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 主要信源:(新华日报——志愿军翻译刘禄曾在停战之夜隔着山喊话美军士兵)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04 17:3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