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震惊全国的神童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13岁考上研究生,16岁读博士,然后如今30岁的他却成为了啃老族,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炘炀的名字,曾经一度响彻全国,年仅十岁便参加高考,十三岁考上研究生,十六岁迈入博士阶段的他,是无数家长心中的“别人家孩子”,在许多人对他寄予厚望,甚至视为天才模板时,他的人生却悄然偏离了理想的轨道。 如今三十岁的他,没有稳定的职业,靠父母接济过活,这样一位“神童”的故事,为何最终走向了令人唏嘘的结局? 1995年,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盘锦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是中学教师,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显露出超常的语言能力和记忆力,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已经能准确认出大量汉字,并能背诵诗词。 他的父母意识到儿子与众不同,便开始以极为严苛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尽可能将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培养他的学业上。 他们刻意营造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几乎杜绝了电视、娱乐与社交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炘炀在短时间内连续跳级,用远快于常人的速度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 他的求学之路就像加速中的列车,从未停歇,在别人还在课堂上学习拼音时,他已经一头扎进了几何、代数的世界,初中阶段也不过是匆匆一瞥,在自学高中课程后,他被安排进入高三复习班准备高考。 2005年,10岁的他带着极强的自信进入了高考考场,最终取得了五百多分的成绩,超过本科线,这一成绩虽不算拔尖,但对他这样的年龄而言,已经堪称奇迹。 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关注和赞誉,“全国最小大学生”的光环,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跃升为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 但随时间推移,他的快速成长逐渐暴露出结构性的隐患,在大学阶段,张炘炀依旧保持出色的成绩,用三年完成了全部课程,并在十三岁时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那时的他,仍旧被认为是“天才少年”的典范。 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问题,他的短板逐渐显现,他几乎不与同学交往,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社会的认知也带有理想化倾向。 因为不满宿舍条件,他要求父母为其在北京购房,还将继续深造的意愿与是否买房挂钩,这一要求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争议,也成为他从天才神坛跌落的前奏。 他最终还是进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博士阶段的学习并不顺利,他习惯了应试的节奏,却难以适应科研的深入与创新,在学术研究上,他遭遇了连续的失败,实验效果不理想,投稿论文频频被拒,这让他开始怀疑自我。 加之家庭给予的持续压力,他逐渐对学习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原本预计三四年完成的博士课程,最终拖延了整整八年,直到2019年才得以毕业。 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宁夏的一所高校担任外聘教师,然而这份本应带来转机的工作并未能维持太久,他表示自己不愿过“看人脸色”的生活,对稳定但收入有限的教职感到不满。 两年后他辞职返家,与朋友尝试接一些项目维持生计,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社会经验,这些尝试效果平平,他开始频繁依赖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每隔两三个月就会接受上万元的汇款,与此同时,他逐渐远离职场和社交圈,过起了“躺平”的生活。 如今的张炘炀,没有固定职业,也没有住房和储蓄,他租住在简陋的出租屋中,生活简朴,极少与人交流。 他不再热衷于证明自己,甚至声称“无业一身轻”,他的生活状态与当年“神童”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位极具天赋的人才最终选择了退出竞争? 回顾他的成长轨迹,外界或许太过聚焦他的成绩与记录,而忽视了他个体发展中的另一些重要层面,他的父母以极高的标准进行学业培养,却在情绪教育、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缺乏引导。 学业上的超前,并不等于心理的成熟,知识的堆积,并不代表具备处理复杂现实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始终被教育围绕,却没有机会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和承担后果时,他在成人世界中往往会迷失方向。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士!今年“神童”28岁了,父母定期给他打钱……
曾经震惊全国的神童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13岁考上研究生,16岁读博士,然后如
历史趣闻星
2025-08-04 13:43:53
0
阅读:35
用户14xxx54
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