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吃了饭就砸锅?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普京还是笑了。 曾几

经略简料 2025-08-04 10:18:44

这是吃了饭就砸锅?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普京还是笑了。 曾几何时,中国车企普遍认为,最大的挑战来自大洋彼岸。谁知,最近给中国汽车行业结结实实“上了一课”的,却是俄罗斯。这盘棋背后,究竟是地缘政治下的“吃饭砸锅”,还是另有深意? 把时钟拨回2022年,俄乌战事一开,西方汽车厂商接连撤出,俄罗斯市场就此出现一大片空白。吉利、奇瑞、长城这些中国车企,瞅准了这个百年难遇的时机,迅速行动起来抓住了它。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和稳定的供应链,中国汽车几乎在一夜之间占领了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份额从不足10%飙升至60%以上。那段“出海佳话”一度让众人笃定,中国品牌定能在俄罗斯市场扎下深根,稳稳立足。 可这场看似顺遂的合作蜜月,却毫无征兆地画上了句号。正当中国车企准备大展拳脚时,俄罗斯政府突然“变脸”,一套政策组合拳打得它们措手不及。这套玩法,颇有“引君入瓮,再关门打狗”的意味。 起初,俄方以“规范市场秩序”为由,出台政策限制平行进口车,接着又悄然提高了技术认证标准,步步为营地设置壁垒。真正的重击来自2023年10月,俄罗斯将进口汽车报废税直接上调70%,一年之内连涨两次。 这一招釜底抽薪,几乎瞬间抹平了中国汽车最大的价格优势。据莫斯科的中资经销商透露,如今每卖一辆中国车,就要额外缴纳相当于车价15%的各类附加费,从环保税到本地化认证费,名目繁多,让本就微薄的利润雪上加霜。不仅如此,俄罗斯工业贸易部还宣布,将新能源汽车的进口关税提高到25%,又给准备在电动化赛道发力的中国品牌浇了一盆冷水。 这并非一时兴起。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在系统性地重建本国汽车工业。在俄方看来,蜂拥而至的中国汽车,或许只是用来稳定市场的过渡品。一边是对外来者的层层加码,另一边却是对“自己人”的大力扶持。 伏尔加等本土车企获得了高达37亿卢布的巨额补贴,用于改造生产线,目标直指2025年本土化率提升至65%。相比之下,中国车企想在当地建厂,一个审批流程就走了8个月,配套供应链至今仍有三成缺口无法解决。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 政策的急转弯,让中国车企迅速陷入困境。大量提前备货的车辆积压在经销商仓库,进退两难。今年二季度,中国新车在俄罗斯的库存周转天数达到了创纪录的98天,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 经销商既不敢大幅涨价吓跑客户,也无法独自消化急剧上涨的成本,一些甚至只能亏本甩卖,出现了“买车送五年保养”的促销奇观。反观受政策庇护的拉达(Lada)等俄罗斯本土品牌,销量却应声大涨,仅拉达一家就增长了三分之一。 更严峻的是,当价格优势褪去,一些中国汽车的质量短板也被无情放大。有俄罗斯车主抱怨,自己买的国产SUV“底盘两年就锈穿了”。当地媒体也没闲着,有测评指出,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某些中国电动车的电池续航会缩水一半,车身的耐腐蚀性更是远逊于德系车。这些在市场顺风顺水时被暂时忽略的问题,如今成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 面对越来越高的门槛,中国车企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奇瑞宣布将俄罗斯工厂的产能削减四成,把重心转向中亚市场;长城汽车则尝试与俄罗斯本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希望用技术换取政策上的优待。目前仍在俄罗斯坚持的12家中国车企中,也仅有3家完成了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布局。 这场在俄罗斯市场的风波,深刻地诠释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商业箴言。但这段看似圆满的合作蜜月,竟毫无预兆地走到了头。 虽然让中国车企吃了哑巴亏,但这无疑是它们全球化征程中一堂代价高昂却又无比珍贵的“成人礼”。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诫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单纯依靠价格战和短暂的政策红利,永远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当东道国产业调整的窗口期结束,外来者往往是第一个被“优化”的对象。 真正的硬实力,是扎实的核心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大的品牌认知和深度的本地化运营。只有将这些“内功”练到家,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市场中,真正实现从“出海”到“扎根”的蜕变。 最大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普京还是笑了。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