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有个叫腾弘原的日本人,他脑子一转,就捣鼓出了二维码。可这家伙眼界不够

菖蒲繁花居 2025-08-04 03:40:33

1994年,有个叫腾弘原的日本人,他脑子一转,就捣鼓出了二维码。可这家伙眼界不够宽,根本没看到二维码有多值钱,连申请专利的心思都没有。为啥呢?他觉得二维码这玩意儿,顶多火个十年就得被淘汰。 腾弘原,1957年8月8日生在东京,两岁就搬到大阪。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他就爱鼓捣塑料模型,坦克飞机啥都拼,练出一手细活儿和耐心。初中回东京,因为大阪口音被笑话,他挺内向,干脆埋头玩模型。长大后考进法政大学,学电气与电子工程,专攻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成绩很牛。1980年毕业,他进了丰田旗下的电装公司,干的是汽车零件开发。 在电装,他先搞条形码阅读器,每天泡在实验室,调设备、记数据,挺刻苦。同事说他脑子活,总能想出新点子。1992年,公司让他带个小团队,研发能追踪汽车零件的新玩意儿。当时条形码太烂,存不了多少信息,还老扫不出,他就开始琢磨新路子。有一天中午下围棋,盯着黑白棋盘,他灵光一闪,觉得网格能存信息,就有了二维码的雏形。 1994年,日本制造业很猛,丰田的精益生产要求零件管理必须高效。条形码太落后,信息量少,扫起来费劲,工人怨声载道。电装公司接了任务,要搞个新代码,腾弘原被推上去干。他研究了好久,发现新代码得能在流水线上快速扫出来,还得扛脏污和角度歪斜。 他常跑工厂,看工人咋扫码,发现条形码一磨损就废了。他琢磨着,新代码得有容错性,还得随便啥角度都能扫。一次下围棋,他盯着棋盘的黑白格子,突发奇想,用二维网格存信息不就行了?之后几个月,他和俩同事加班加点,调图案、测比例,还加了仨定位点,让扫描器能秒锁定。1994年,二维码搞出来了,丰田工人试了试,效率立马上去,零件信息一扫全有。 可腾弘原没觉得这东西多牛。他跟公司说,这玩意儿挺好用,但也就是个过渡品,十年后肯定被淘汰。公司也没当回事,就把技术公开了,让大家随便用。他自己干完这活儿,就转去搞别的了。 二维码刚出来,只在日本汽车厂用,挺低调。2000年代,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起来了,它开始冒头。广告牌、车票、包装盒上都有了二维码,扫一下啥都能干。2010年代,中国把二维码和移动支付绑一块儿,小摊贩都贴上二维码,顾客手机一扫,交易秒完,商业效率蹭蹭涨。后来医疗、物流、营销啥行业都用上了,二维码成了数字生活的标配。 可腾弘原没料到这结果。他还是在电装Wave当工程师,每天准时上班,研究更牛的识别技术,比如能存视频的彩色二维码。2011年,中国有个叫徐蔚的人,靠二维码相关专利赚了7亿多人民币。腾弘原听说后,没啥反应,就说看到它帮了这么多人,他挺满足。2014年,他和团队拿了欧洲发明家奖,上台笑眯眯讲了几句就下来了。2024年,二维码30周年,他在法国讲当年的事,观众鼓掌,他还是那副淡定样。 现在,腾弘原还在电装Wave干活儿,搞更先进的二维码技术。他没靠二维码发财,也不爱出风头,就是个技术宅,专心钻研。他还去过尼日尔,帮教育项目教当地人用技术。街上看到有人扫二维码,他会停下来瞅一眼,然后走开。他的发明改了世界,但他还是低调得不行。 这哥们儿的故事挺有意思。一个小想法能火遍全球,可他压根没想赚大钱。有人说他眼界窄,看不到二维码的潜力,可他自己觉得,能帮到人就够了。这态度比很多追名逐利的人强多了。技术创新的价值,不光是钱,还有它咋影响社会,对吧?

0 阅读:1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