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虽然确定了永存毛主席遗体,但有个问题没有解决,按照中国人思维,坟墓要建造在偏僻安静、有树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那么纪念堂建在哪里最合适呢? 这个问题摆到中央政治局会议桌上时,案头已经堆着厚厚一叠选址方案。 香山双清别墅的图纸上,铅笔圈出了背靠青山、前临清泉的地块,那是毛主席曾居住过的地方,工作人员在旁边标注 “符合传统风水,环境清幽”。 景山万春亭下的勘察报告里,附带着俯瞰全城的照片,测绘人员建议 “此处居高临下,可象征领袖思想照耀四方”。 但这些方案在讨论中陆续被放下,有人轻声说:“主席生前总说,不要搞特殊,他要和人民在一起。”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灯光亮了好几个通宵。参与讨论的不仅有领导同志,还有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甚至有几位来自基层的代表。 一位曾给毛主席送过信件的农民代表红着眼眶说:“俺们庄稼人想他了,就想能常去看看,太远了走不动啊。” 这句话让不少人沉默 —— 传统陵墓的僻静,在人民对领袖的深切思念面前,似乎成了一种距离。 此时,有人指着墙上的北京地图,指尖落在了天安门广场:“这里是全国人民最熟悉的地方,每天都有无数人从这里走过。” 这个提议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天安门广场的地质勘察随即展开,钻探数据显示,这里的地基能承载大型建筑。 交通部门的报告指出,广场周边有地铁、公交站点,便于群众前往;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新中国的心脏。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主席就在广场北侧的城楼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把纪念堂建在这里,仿佛能让他继续 “注视” 着自己亲手缔造的国家,注视着往来的人民。 方案确定后,全国的能工巧匠带着材料涌向北京。山东的石匠们凿出的青花岗石,被打磨得像镜面一样平整,他们说:“这石头要经得起百年风雨,就像主席的精神一样。” 四川的采伐队运来的红松,每一根都经过严格挑选,带队的老木匠摸着木料感叹:“当年长征时,主席就靠松树皮充饥,现在用最好的松树给他盖房子,值!” 连远在台湾的同胞也托人送来大理石,附信写道:“我们虽然隔着海峡,但心里都念着他。” 施工队伍里,有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建设的老工人,有刚从农村抽调来的青年突击队,大家轮班作业,歇人不歇工。 一位瓦工在日记里写道:“砌每一块砖都要对齐线,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是给毛主席盖的家啊。” 1976 年 11 月 24 日奠基那天,华国锋挥锹培土,奠基石下埋着从珠穆朗玛峰采集的岩石和台湾海峡的海水,有人说,这是让主席 “看到” 祖国的山河无恙。 建设期间,不断有群众送来自己的心意。北京的小学生们捡来最干净的鹅卵石,想铺在纪念堂的小径上。 上海的纺织女工织了块绣着 “人民怀念您” 的锦旗,挂在工地的临时围栏上;边疆的战士们寄来晒干的格桑花,说要让主席闻闻草原的香味。 这些朴素的情感,像涓涓细流汇入建设的洪流,让这座建筑从一开始就浸透着人民的温度。 1977 年 5 月,水晶棺的安装进入最后阶段。负责这项工作的工程师们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反复调试温度和湿度,确保遗体保存万无一失。 他们知道,这具棺椁里安放的,是人民心中最重的思念。8 月 20 日,遗体从 “769” 地下室移往纪念堂,沿途的工人、学生、干部自发肃立,有人忍不住哭出声来:“主席,到家了。” 9 月 9 日开放那天,天安门广场排起了长队。从凌晨到深夜,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缓缓走过瞻仰厅,有人默默流泪,有人轻声诉说,更多人只是久久凝视。 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颤抖着抚摸纪念堂的廊柱,喃喃道:“跟着您打了一辈子仗,现在终于能天天来看您了。” 如今,纪念堂的门每天准时打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瞻仰者。 广场上的红旗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丰碑,从来不在深山幽谷,而在人民的心间。
大会结束,蔡畅大姐去看望毛主席单独聊了一会,他们也是老战友了!大会结束后,大家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