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44岁的陈景润住院期间,对一位27岁的女军医产生了好感,他鼓起勇气表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8-03 13:19:04

1977年,44岁的陈景润住院期间,对一位27岁的女军医产生了好感,他鼓起勇气表白,却把对方吓得连连拒绝,谁料,陈景润接着说出一句话,让女军医当场点头答应了。

1977年的一个平常午后,正在讲述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毫无预兆地倒在了讲台上,在北京309医院的病房里,44岁的陈景润遇见了27岁的进修军医由昆。   其实在遇见由昆之前,陈景润的世界只有数学,从福州一个普通邮政局长的儿子,到震惊世界数学界的“陈氏定理”创造者,他付出的代价远超常人想象,那些年,他常常把自己关在资料室里,以白开水配馒头续命,演算纸堆积如山,有时甚至会在资料室里被锁上整整一夜。   而由昆的出现,像一缕阳光照进了这个充满数字符号的世界,这位来自武汉的年轻军医,不仅漂亮能干,更难得的是,她居然能读懂陈景润草稿纸上的数学公式,这让一向害羞内向的陈景润,第一次对生活产生了数学之外的期待。   追求爱情对于这位数学家来说,比解答数学难题更具挑战性,他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感情:在演算纸的背面写满由昆的名字,把她查房的脚步频率画成曲线图,甚至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她护理时的效率,这些看似呆板的举动,却包含着最纯粹的爱意。   陈景润甚至开始研究起药品温度与心情的关系,做出详细的坐标系统,在他的草稿纸上,横轴是“由医生的脚步声频率”,纵轴则是“药温与心情指数”,这些充满理工气息的浪漫,让由昆在意外发现时既感动又好笑。   为了增加与由昆接触的机会,这个平日里专注于数学研究的学者,居然提出要和她一起学习外语,在朝夕相处中,由昆渐渐发现,这个表面木讷的数学家,内心藏着一片纯净天真的世界。   17岁的年龄差距却成为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鸿沟,当陈景润第一次表达心意时,由昆被这突如其来的感情吓得手足无措,但陈景润并未因此气馁,他用一句“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这辈子都不会结婚”的承诺,展现出了一个数学家特有的执着与真诚。   这份执着,终于打动了由昆的心,她在犹豫与思考后,选择给这段感情一个机会,而这个决定,也让陈景润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仿佛解开了人生中最困难的一道数学题。   在医院的日子里,他们的感情与日俱增,由昆发现,陈景润虽然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表达着最深的情意,而陈景润则在由昆身上,找到了除数学之外的人生意义。   1980年,陈景润和由昆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这对年龄相差十七载的恋人,用最朴实的方式开启了他们的共同人生,婚礼在中科院食堂里举行,陈景润把喜糖的糖纸都小心地收藏起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有多珍视。   婚后的生活并不轻松,但两人却将截然不同的性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昆雷厉风行,做事麻利,而陈景润慢条斯理,思考问题时常常入神忘我,这种反差不但没有造成生活的不和谐,反而让他们的婚姻如同一个精妙的数学公式,每个变量都恰到好处。   陈景润对数学的专注依旧如故,但他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意,他会穿着由昆的军属服装,一脸自豪地说这是他引以为傲的身份,虽然这话在外人听来有些孩子气,但由昆却从中感受到了最真挚的情感。   由昆深知丈夫对数学的执着,便用布帘将他的研究区域隔开,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每当深夜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她就知道,丈夫又在为解决某个数学难题而奋斗,她不打扰,只是默默地为他准备好热水和夜宵。   生活中的陈景润简单得近乎单纯,他不在意衣着,不讲究饮食,唯一的奢侈就是买演算纸和铅笔,由昆却把他的一切都照顾得妥妥帖帖,从三餐起居到身体健康,事无巨细都替他安排周全,她深知,支撑着丈夫的不只是对数学的热爱,还有这个家的温暖。   长期的过度劳累还是损害了陈景润的健康,每当他病情反复时,由昆就会化身为严厉的军医,强制他放下研究工作,接受治疗,而陈景润也会乖乖配合,认真地数着体温计上的刻度,仿佛在验证一个数学命题。   1996年,陈景润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临终前,他用手指比划着圆周率的手势,这个细节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用生命的最后一程延续着对科学的贡献。   整理遗物时,由昆在密密麻麻的演算纸中发现了丈夫留下的笔记,其中一行小字写道:“由昆的眼睛是我见过最精确的圆规,画出了我生命的轨迹,”这句充满数学美感的情话,是陈景润留给妻子最后的告白。  

0 阅读:167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