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晚清神医自称梦到未来的新中国,没有租界和治外法权,到处高楼大厦,飞船送人上月球,实现了“社会主义”,鲁迅说他胡说八道…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上海,黄浦江畔的茶馆里烟雾缭绕,一位身穿长衫的医生放下毛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他叫陆士谔,白天在豫园坐诊,晚上却化身小说家,在稿纸上勾勒出一个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未来。
那时的中国,列强横行,租界林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憋屈,可在他笔下,1951年的上海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租界没了,洋人的特权消失了,黄浦江上架起钢铁大桥,地下跑着电车,浦东成了万国博览会的举办地,甚至还有飞船把人送上月球。
陆士谔给这部小说取名《新中国》,可当时没人当真, 就连鲁迅看了都忍不住骂他“胡说八道”。毕竟,1910年的中国还在挨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谁信几十年后能变成这样?
可谁能想到,百年之后,他笔下的许多场景竟一一应验,2010年上海世博会真的在浦东举办,延安东路隧道、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的位置和他描述的几乎分毫不差。
更绝的是,他预言“万国博览会”时,连“世博会”这个词都还没发明出来。
陆士谔不是什么穿越者,他只是个爱做梦的普通人,他生在青浦一个中医世家,14岁就跑到上海当学徒,见惯了洋人的趾高气扬。
他的弟弟留学日本,带回来不少西方科技的新鲜事,再加上朋友张謇曾去过日本世博会,给他讲过那些奇观。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成了他笔下的未来。
他写地铁,是因为听说伦敦已经有了;他写浦东开发,是因为看到黄浦江对岸还是一片农田,觉得太浪费;他写女性地位提高,是因为他妻子李友琴就是他小说里的向导,陪他“游历”未来的上海。
鲁迅后来改了口,承认自己当初骂得太狠,可陆士谔没等到这一天,他在1944年就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成真。
但有意思的是,他的小说里有些东西至今还没实现,比如“飞车”和“天气控制器”,而有些则比他想象的走得更远,他以为1951年就能登月,实际上中国直到2020年才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不过,这些都不妨碍他的故事成为传奇。
今天的上海,高楼林立,地铁纵横,世博会的中国馆依然矗立在浦东,站在外滩望向对岸,很难不想到那个在茶馆里奋笔疾书的医生。
他做梦的时候,中国还在低谷;他醒来的时候,现实比他的梦更魔幻,或许,真正的预言家不是能看见未来的人,而是敢做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