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茂给陈佩斯转了100万,附了条消息:‘钱不多,能帮衬点是点。’陈佩斯看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他知道,老兄弟这是怕他为难。 这事儿得从一条转账记录说起。那天,陈佩斯的手机"叮"的一声,银行到账100万,备注就一句话:"钱不多,能帮一点是一点。"发款人:朱时茂。 没有客套话,没有长篇大论,就跟三十年前在春晚后台递瓶水一样自然。 陈佩斯盯着手机看了好久。这会儿他正为电影《戏台》愁得睡不着觉。 投资方撤资时说"戏曲题材,费力不讨好"的话还在耳边响,预售票房14万连场地租金都不够。他把北京四环的房子都抵押了,换来的1000万眼看着就要见底。 朱时茂这钱转得也太是时候了。要不说老兄弟就是老兄弟,三十多年的交情,不用开口就知道对方需要啥。 想当年在部队文工团,陈佩斯为了排快板能在排练室待三天三夜,吃饭就靠同事从食堂带俩馒头。 现在拍《戏台》,八年筹备,跑遍十几个省市,剧本改了27稿,朱时茂太清楚这老伙计的倔脾气了。 说起这对活宝,那可是承包了几代人春晚记忆的黄金搭档。84年的《吃面条》,陈佩斯那无实物表演,愣是让观众看着看着就饿了; 90年的《主角与配角》,那句"队长,别开枪,是我!"现在刷短视频还能看见;《羊肉串》里陈佩斯那新疆口音,我小时候学得可像了! 可谁能想到,台上嘻嘻哈哈的两个人,台下都是"认死理"的主儿。当年跟央视打版权官司,明知会断送春晚前程也要讨个说法; 现在拍《戏台》,七十岁的人了,为了一场雨戏能淋着拍十几条,道具竹筐非得用农家用过的,说"得有烟火气"。 最让人感动的是黄渤。这位影帝推掉天价综艺,违约金够普通人挣十年。 进组第一天就把片酬合同推回去,在空白处写了"戏比天大"四个字。 为学老生唱腔,每天凌晨四点去公园吊嗓子,嗓子哑了就说不出话,靠写笔记跟人交流。场务小哥说:"黄老师的笔记本比剧本还厚!" 电影上映前,业内都不看好。排片表出来,《戏台》全在午夜场,有影院经理私下说:"给5%排片算给老艺术家面子了。" 首映那天,陈佩斯站在影厅后排,看见有观众搬小板凳坐过道,有老人跟着台词哼京剧,散场时有人抹着泪说"想起小时候村口看堂会",老爷子转身擦了把脸。 后来发生的事儿,跟电影剧情一样精彩。观众口口相传,午夜场慢慢坐满,短视频上有人扒戏里的戏曲门道,黄渤那段唱腔播放量破亿。 排片从5%涨到20%,票房从14万冲到8000万,豆瓣开分9.6,把同期那些砸钱做特效的流量大片全比下去了。 朱时茂去看片那天,陈佩斯在影院门口等他。俩老头谁都没提那100万,就像当年演完小品下台,并排坐后台吃盒饭一样自然。 朱时茂指着道具胡琴说:"这像咱文工团那把。"陈佩斯乐了:"琴轴包浆都仿得一模一样。" 这让我想起李雪健拍《横空出世》,自带咸菜去戈壁滩,为演科学家瘦脱了相。好作品就像老茶,开始没人抢着喝,慢慢品出味的人多了,自然就香了。 现在年轻人带爷爷奶奶二刷《戏台》,说"我爷看懂戏里门道,我看懂戏外人心",这不就是艺术最该有的样子吗? 要说朱时茂这100万,赚得可真叫一个漂亮。没有虚头巴脑的客套,就像老街坊看你家揭不开锅,递碗热汤那么实在。 现在娱乐圈今天称兄道弟明天撕破脸的多了去了,这种不管输赢都力挺的交情,比什么签约仪式都珍贵。 陈佩斯也是真倔,抵押房子拍"不挣钱"的戏,换别人早改拍甜宠剧了。 可就是这倔劲,让戏里竹筐都带着老戏班的烟火气,让黄渤零片酬还死磕唱腔。这群"傻子"凑一块儿,哪是拍电影啊,分明是在守护点什么。 从午夜场到黄金档,14万到8000万,观众用脚投票告诉我们:谁在敷衍,谁在动真格,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 在这个满屏滤镜脸、套路剧情的年代,能有部让人笑着想起点什么、看完还想琢磨琢磨的片子,不光值回票价,更值回那份坚守。
演员朱时茂说:“有一次我和陈佩斯吵架,吵完了以后,大家谁也不理谁,各自上街上遛弯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