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9年的夏天,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空气里飘着密西西比河特有的潮湿,曾肯成教授攥着一沓病历匆匆穿过校园林荫道,女儿的病历在他手中微微发颤。
这位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研究员刚结束一场关于代数编码理论的学术会议,西装内衬口袋里还别着会议主办方赠送的钢笔。
三个戴墨镜的男人从棕榈树后转出来,黑色西装在烈日下像三块移动的沥青。
证件夹翻开时金属徽章的反光刺痛了曾教授的眼睛,最左侧的证件印着中央情报局的鹰徽,中间是联邦调查局的盾牌,右侧国家安全局的标志像截获的密电般闪烁。
为首的探员用中文开口时,曾教授注意到他西装第三颗纽扣比标准位置偏高两厘米,那是微型录音设备的常见安装位。
二十万美元年薪的数字被报出来时,校园钟楼正好敲响十二下,远处有个亚裔学生抱着篮球跑过,球鞋在沥青路面上摩擦出尖锐的声响。
曾教授把病历换到左手,右手下意识摸向西装内袋,那里有他三天前在会议茶歇时演算的草稿纸,上面画着美国某商用密码系统的漏洞拓扑图。
路易斯安那大学医疗中心的宣传册被递到眼前,封面上金发女护士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过分鲜艳。
探员们显然做过详尽调查,知道曾教授女儿患的是需要长期激素治疗的罕见病,病历袋里装着北京协和医院开具的英文版诊断书,最后一页用红笔圈出的数字是每月两千三百美元的特效药费用。
密码学家的职业本能让他立即意识到,对方真正觊觎的是他在会议期间发现的致命漏洞,那个被美国三大电信公司采用的加密算法,在特定数据包冲击下会产生密钥坍缩。
更可怕的是,中国政企部门当时正在引进这套系统,曾教授在酒店用火柴棍搭建的模型证明,攻击者只需掌握漏洞规律,就能像用铁丝撬锁那样打开所有加密通讯。
梧桐树的阴影在地面缓缓移动,曾教授想起离京前数学所走廊里褪色的标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华罗庚亲自把他从内蒙古牧区调回北京时,研究所的玻璃窗上还贴着防震胶带。
现在他西装口袋里除了病历,还躺着回北京的泛美航空机票,起飞时间是次日凌晨两点。
医疗承诺书上的条款用极小字号注明"需配合完成相关技术转移",最后那个探员始终站在曾教授三点钟方向,右手自然下垂的姿势暴露了腰侧枪套的轮廓。
曾教授最终摇头的动作让三个探员同时绷紧了肩膀,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想起的是女儿病房窗台上的蚂蚁,那些小生物总能找到最意想不到的路径穿越障碍。
三天后,首都机场的海关通道,他交给安检人员的公文包里装着用乐谱符号重新编码的漏洞分析报告,最外层文件袋印着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校徽,里面却装着给中国密码学会的紧急预警。
1990年春天,中国银行系统突然全面更换加密协议时,纽约某栋办公楼里传来玻璃杯破碎的声音。
曾教授的女儿后来考入北大生物系,她不知道父亲书柜最底层那本《代数数论》里,夹着张泛黄的医疗费用清单,背面用铅笔写着二十万这个数字,后面跟着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