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遭遇两国制裁一国是乌克兰,一国则是和我国关系较为亲密的越南?这究竟是怎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8-02 12:22:06

中国突然遭遇两国制裁 一国是乌克兰,一国则是和我国关系较为亲密的越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国际关系中,有些事总透着一股蹊跷。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就遇上了两件怪事。一边,是正拿着中国大量人道主义援助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大笔一挥,将12家中国企业列入了黑名单。 另一边,是向来以“同志加兄弟”相称的邻居越南,突然对中国的钢材竖起了高高的关税壁垒。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背后有人在同时拨弄琴弦? 这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可时间点实在微妙,背后似乎总有一个共同的影子——美国。 乌克兰的制裁令,恰好在美国国会通过对乌60亿美元援助法案后发布,法案里还特意强调要优先帮助与美国立场一致的国家。没过几天,基辅的总统府外就多挂了两面美国国旗。 这番操作,与其说是制裁,不如说是一份急着递交给西方的“投名状”。而越南的动作,也跟美越新签署的贸易协议在时间上遥相呼应。 河内显然急于通过对华施压来展示自己的战略价值,好换取一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好处。 不过,外部压力终究只是个催化剂,两国自己的小算盘才是真正的动力。乌克兰给出的“涉俄军工”理由,在事实面前几乎站不住脚。 名单上的一家深圳企业,对俄出口的农业无人机定位模块,销售额还不到公司总营收的1%;另一家上海公司出口的,也只是经过哈萨克斯坦转口的普通民用电容。 讽刺的是,俄军武器里被发现的美企零部件占比高达22%,基辅对此却选择性失明。这种“柿子专挑软的捏”的策略,背后的政治算计再明白不过了。 越南的焦虑则要现实得多。它本土最大的钢铁企业和发集团,刚从日本引进了技术,正准备在三年内扩张千万吨产能。 可是,价廉物美的中国钢材占据了越南超过35%的市场份额,价格还比本地产品低12%,这成了它产业升级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于是,河内借着国会通过《制造业振兴法案》的东风,打响了一场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战。 谁知,这种短视的决策很快就反噬了自身。越南的关税壁垒一立,本国市场的热轧钢价格应声上涨,成本压力迅速传导到下游的自行车、农用车等行业,最后为这份账单买单的,还是越南的普通老百姓。这一招更是在东盟内部捅了马蜂窝。 严重依赖越南中转高强度钢板的泰国汽车产业首先发函抗议,需要中国特种钢材的老挝水电站项目也面临成本飙升的窘境。 据说在雅加达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印尼代表甚至敲着桌子,提醒河内别忘了区域贸易协定的规矩。 与此同时,一些嗅觉敏锐的中国钢铁资本,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印尼。越南这么一折腾,不仅没能保护好本土产业,反而可能把宝贵的外资和就业机会推给了邻国。 面对这场双线夹击,中国的应对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而是一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 在企业层面,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战术规避。面对越南关税,广西钢铁的订单迅速改道,从它在马来西亚槟城港的工厂转口出货。 河北钢铁和首钢则更进一步,直接在越南海防市建了合资公司,用“本土化”的办法彻底绕开了壁垒。 在公共关系和外交层面,被制裁的苏州电子厂选择用极致的透明来自证清白。 他们不仅主动公开了所有对俄出口产品的“民用”海关编码,还破天荒地邀请乌克兰驻华使馆人员亲临生产线,让他们用显微镜亲自比对。事实摆在眼前,指控不攻自破。 而在国家层面,中国的反制则精准而有力。中方悄然暂停了对乌克兰玉米和小麦的进口,直击其经济要害。但更有远见的,是中国并没有把对抗当作唯一选项。 深圳的无人机企业,一边在乌克兰筹建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河北钢铁,一边跟越南谈判,一边向当地钢厂输出环保技术,试图把竞争变成合作的机遇。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风波看似平息之后。就在泽连斯基签署制裁令后不久,乌克兰农业部长就私下向中国使馆发邮件,焦急地询问是否能继续进口中国的农机配件。 而越南贸易部,在对钢材加税仅仅三天后,又突然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零部件免除进口税。 这些自相矛盾的举动,无情地戳破了政治姿态的虚浮,也凸显出一个冰冷的现实:在全球化深度捆绑的今天,经济的相互依存是任何一方都无法轻易割裂的铁律。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阿离言娱乐说

阿离言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