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0年冬天,安徽巢湖郊外的小鸡山脚下传来一声闷响,炸药掀起的泥土还没落定,十几个村民就举着火把围了上去。
他们脚下这座墓已经静静躺了六十多年,里头睡着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夫人魏氏。
黑棺装着战败自杀的海军统帅,红棺躺着吞金殉夫的妻子,当年下葬时用的糯米灰浆硬得像铁,现在被农用炸药轰开个大窟窿。
撬开棺材那刻,所有人都愣住了,丁汝昌的遗体居然没烂,朝服官帽穿戴整齐,眉毛胡子根根分明,像睡着了一样。
这场景本该让人肃然起敬,可那年头饿疯了的村民只盯着棺材板,红棺里的魏夫人早烂得只剩骨架,嘴里含的金环和胸前玉佩被一把扯走。
黑棺里的丁汝昌被拖出来堆上枯枝,浇煤油烧成了灰。
两口上等楠木棺材更金贵,锯成八条大板凳还余下木料,边角料做了切菜板。
生产队长把陪葬品拿到县城换了辆自行车,参与盗墓的每人分了一斤大米。
这场荒唐的劫掠背后,藏着中国近代史最憋屈的轮回,甲午战败的将领,死后六十年还要替时代背锅。
时间倒回1894年夏天,威海卫的炮声已经能震碎玻璃,日本舰队像群闻到血腥的鲨鱼,把北洋水师堵在刘公岛狠揍。
丁汝昌站在“定远”舰上,腿被炮弹片削得血肉模糊也不肯下火线。
这个放牛娃出身的提督比谁都清楚,背后就是大清的国门,可他更清楚自己带着一帮饿着肚子打仗的兵,朝廷早断了军饷,炮弹里掺沙子,慈禧还在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
撑到1895年2月,援军连影子都没有,日本人把劝降书拍在他脸上。
那天深夜,他灌下掺鸦片的毒酒,死前给李鸿章写了最后一封信:“吾辈以身许国,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他以为殉国能换来尊严,没想到清廷反手就甩来一顶“罪臣”的帽子,遗体运回安徽时,刑部下令给尸首套上黑色囚衣,棺材刷黑漆捆三道铜箍,象征腰斩三截的戴罪之身。
砖砌的停灵小屋杵在村口,整整十五年不准下葬。
直到1910年清廷快完蛋了才给平反,可那会儿老百姓早把北洋水师骂成了“费银子买败仗”的笑话。
他墓里没放值钱东西,或许早就料到会有人来掘,当官三十多年,家里穷得连红木大床都被子孙两担米贱卖。
1959年大饥荒像把刀架在脖子上,无为县严桥乡的村民饿得眼睛发绿,生产队长沈某的父亲本是丁家雇的守墓人,现在带头抡起铁锹:“封建官僚的坟,挖了算破除迷信!”
当年亲手埋下炸药的沈家兄弟后来坦白,开棺时丁汝昌嘴里含着颗珠子,抠出来尸体立马发黑腐烂。
这珠子八成是防腐的夜明珠,可村民只觉得晦气,连他穿的朝服都懒得扒。
最讽刺的是被改成板凳的棺材,北洋舰队当年买的军舰木料掺假,丁汝昌棺材的楠木倒是货真价实。
丁家后人1988年找到沈氏兄弟时,没骂也没打,就录了盘磁带把真相存下来。
他们更恨的是祠堂石料被人扛去垫池塘,天天被村妇踩着捶衣服,如今小鸡山上重修的青石墓冢是衣冠冢,真要说纪念,威海刘公岛锈蚀的“定远”舰残骸可能更真实。
那场海战输掉的不仅是几艘船,是整个民族对海洋的敬畏心。
丁汝昌墓被毁三十年后,他捐给国家的黄金护心镜甲胄在军博展出,玻璃柜外的观众很少知道,这位“败军之将”的骨头曾被烧得噼啪作响,灰烬飘进1960年的寒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