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花季的李香君嫁给了22岁的侯方域。洞房之夜,李香君竟拔下头上的定情发簪,狠狠地摔在地上,指着侯方域大骂:“拿着你的东西,赶紧g出去!”。 1640年,正值青春烂漫的李香君,嫁给了22岁的小伙子侯方域。洞房花烛夜,李香君突然脑洞大开,一把薅下头上的定情发簪,“啪嗒”一声摔在地上,手指着侯方域就开腔了:“拿着你的宝贝簪子,麻溜儿地滚出去!”明朝崇祯十三年那会儿,也就是1640年,南京秦淮河边出了件大事儿,比婚礼还热闹。16岁的歌妓李香君和22岁的帅哥侯方域,在媚香楼办喜事儿了。这本该是郎才女貌的美好故事 烛火“噼啪”跳了一下,把侯方域的影子钉在墙上。他刚掀开的红盖头还搭在椅背上,绣着的并蒂莲被风吹得晃了晃,像在嘲笑这尴尬的场面。 “香君你……”侯方域的手僵在半空,手里还攥着刚斟满的合卺酒,酒液晃出几滴,砸在红毡上,洇出深色的点子。他认识的李香君,是媚香楼里弹着琵琶唱《牡丹亭》的姑娘,眼波流转时比秦淮河的水还柔,怎么转脸就成了带刺的玫瑰? 李香君没理他的结巴,弯腰捡起那支摔得缺了角的玉簪。簪子是前几日侯方域送的,羊脂玉透着暖光,上面刻着“永结同心”四个字,此刻在她手里,倒像块烧红的烙铁。 “这簪子,是阮大铖送你的吧?”她的声音冷得像深秋的河水,“你收了他的钱,还敢拿来给我做定情物?侯方域,你当我李香君是什么人?” 侯方域的脸“腾”地红了。他确实收了阮大铖的资助。那老头儿是阉党余孽,当年把东林党人害得好惨,南京城里稍有骨气的文人,都绕着他走。可他侯方域虽是复社名士,家里遭了变故,囊中羞涩,实在没辙才接了那笔钱。他原想瞒着,等日后还了便是,哪想到这姑娘眼睛这么尖。 “我……我只是暂借,日后必还。”他讷讷地说,声音小得像蚊子哼。 “还?”李香君突然笑了,笑声里裹着泪,“阮大铖的钱是那么好拿的?他是想借你的名声,洗白他那身洗不净的脏水!你读的那些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她猛地把簪子扔回侯方域怀里,玉簪撞在他的衣襟上,发出脆响。“我李香君虽是青楼女子,却知道什么是忠奸,什么是气节。你要是恋着那笔脏钱,就别进我这媚香楼的门!” 红烛燃过半截,蜡油淌下来,像一串凝固的泪。侯方域看着眼前的姑娘,突然觉得比那些朝堂上的大人还清醒。她穿一身红嫁衣,站在烛影里,脊梁挺得笔直,倒比他这七尺男儿多了几分硬气。 他想起初次见她时,她在台上唱《燕子笺》,眼神里的倔强藏不住。后来他跟她讲东林党人的故事,讲杨涟如何被阉党折磨,她听得攥紧了拳头,指甲都嵌进肉里。那时他就该知道,这姑娘心里装着的,不只是风花雪月。 “是我糊涂。”侯方域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囊,里面是阮大铖给的银票,“这钱,我明日就还回去。这簪子……”他捡起地上的玉簪,看了看缺角的地方,“我找人修好了再给你,若修不好,我就亲手雕一支,只刻你的名字。” 李香君没说话,只是转过身,默默地把掉在地上的发簪捡起来,用帕子擦了擦。烛光照在她脸上,能看见泪痕,却没了刚才的戾气。 窗外的秦淮河上传来画舫的歌声,咿咿呀呀的,唱的还是那些才子佳人的调调。可媚香楼里的这对新人,心里都清楚,他们的日子,怕是过不成那样的太平光景了。 后来的日子,侯方域果然退了阮大铖的钱,还跟复社的兄弟们一起声讨阉党。李香君依旧在媚香楼弹唱,只是唱到“商女不知亡国恨”时,总会多几分旁人听不出的沉重。 有人说,一个青楼女子,犯不着跟朝堂上的事儿较劲。可李香君不这么想。她见过太多人为了钱、为了权,把良心揣进裤兜,她偏要活得明白,爱得干净。 再后来,明朝亡了,侯方域投了清朝,李香君剪了头发,住进了栖霞山的葆真庵。有人说她傻,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守着那些没用的气节。可她看着庵堂外的竹子,总想起那个洞房夜,摔碎的玉簪闪着光,像极了乱世里不肯熄灭的一点星火。 (据孔尚任《桃花扇》及清代文人笔记整理)
特别清醒的一段话:“无论一个女人多么漂亮,你也不要流连忘返,无论一个女人热
【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