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心酸了!”吉林,一位老太太生前录视频,把170万元补偿款全都给了伺候自己33年的儿媳,结果6个子女不干了,说妈妈是被逼的,要去打官司重新分遗产。可法院看了视频后直接定了性:赠与有效,儿媳拿这钱,天经地义! 170万的冬日暖炉 吉林通化的腊月,雪粒子打在玻璃窗上噼啪响。李凤兰搓着冻红的手推开门,屋里的煤烟味混着中药香扑面而来——85岁的张老太正坐在炕头,手里攥着个褪色的红布包。 “妈,药熬好了。”李凤兰把搪瓷碗递过去,碗沿结着层薄冰。她55岁的手背上布满裂口,是常年伺候老人洗涮留下的。 老太没接碗,反而打开红布包,露出张银行卡。“凤兰,这钱给你。”她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玉米叶,“拆迁补的170万,全在里头。” 李凤兰的手猛地一颤,药汁溅在棉裤上,烫出个深色的印子。“妈,这可使不得……” “咋使不得?”老太拍着她的手背,指节因为常年关节炎变了形,“你嫁过来33年,我瘫痪在炕这十年,不是你天天擦身喂饭,我早烂成泥了。” 这话戳到了李凤兰心窝子。22岁嫁进张家那天,婆婆还能下地掰玉米。后来中风偏瘫,六个儿女像候鸟似的,春节回来打个转就走。大女儿在深圳开超市,三儿子在省城当老师,最疼的小儿子,去年寄回两箱牛奶,保质期都过了。 “我录了视频。”老太挪到炕梢,拿起李凤兰儿子淘汰的旧手机,“你看,我没糊涂。” 视频里,老太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棉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我张桂英脑子清楚,自愿把170万拆迁款给儿媳妇李凤兰。她伺候我33年,端屎端尿,比亲儿女强百倍。谁也别想抢,老天爷看着呢!”说完还举着身份证晃了晃,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 李凤兰看着视频,眼泪噼里啪啦掉进药碗里。 开春时老太走了,走得很安详,嘴角还带着笑。头七刚过,六个儿女就堵在了门口。 “李凤兰,把钱交出来!”大女儿叉着腰,金镯子晃得人眼晕,“我妈肯定是被你逼的!她老年痴呆好几年了!” “就是!”三儿子推了推眼镜,“妈住院那回,我还听见你跟她吵架!” 李凤兰攥着手机,手心里全是汗:“你们哪只眼睛看见了?妈住院时你们在哪?大女儿忙着进货,三儿子说要评职称,小儿子连个电话都没有!” “少废话!”小儿子一脚踹翻了门口的酸菜缸,“那是张家的钱,轮不到你个外姓人拿!” 法院开庭那天,六个儿女请了律师,把老太的病历翻得卷了边。“你们看,老太太有高血压、糖尿病,肯定影响神志!”律师指着病历上的“认知功能减退”几个字。 李凤兰的儿子把手机连到法庭大屏幕上,播放了那段视频。老太说话条理清晰,说到儿女时还叹了句:“养儿防老?我这是养了群白眼狼。” 法官问大女儿:“你母亲瘫痪十年,你回去过几次?” 大女儿支支吾吾:“生意忙……回去过三次。” “每次待几天?” “……两天。” “谁给你母亲擦身?” “……她自己能行吧。” 这话引来旁听席一阵窃笑。 法官敲了敲法槌:“视频中老人表达清晰,意思明确,有身份证佐证,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170万元属于老人合法财产,赠与有效。”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六个低头的儿女,“乌鸦还知反哺,为人子女,该摸摸良心。” 走出法院时,春风裹着融雪的潮气,吹得人心里敞亮。李凤兰把钱存进银行,取了五千块给老太立了块新碑,碑上没刻儿女的名字,只刻着“慈母张桂英之墓 孝媳李凤兰立”。 清明扫墓那天,她看见墓碑前摆着束野菊花,沾着露水,还带着泥土气。不知道是哪个儿女悄悄放的,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李凤兰常说,那170万不是钱,是老太用一辈子攒下的公道。就像东北冬天的暖炉,看着不起眼,却能把最寒的心,焐得热热乎乎。这世上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血缘,是那些日复一日的陪伴,是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惦记,是那句“你对我好,我都记着呢”。
“太心酸了!”吉林,一位老太太生前录视频,把170万元补偿款全都给了伺候自己33
文姐分享生活
2025-08-01 19:18:38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