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总部收到战报,政治部主任杜平看完后怒道:“胡闹!老子就没见过这么夸张的战绩,重审!” “笨蛋,你是在帮美国佬炸自己人吗?”班长李峰气得直跺脚,这个没打过仗的新兵蛋子,第一次上阵地时紧张得连手榴弹都扔反了方向。 1952年11月的上甘岭,21岁的四川小伙胡修道缩在战壕里。 他揣在怀里的家书被汗水浸得发潮,上面是娘用柴火棍在地上练了半宿才写下的字:“幺儿,家里的麦子收了,你在那边,别逞强。”胡修道摸了摸字里行间的褶皱,鼻子发酸——来朝鲜前,他在四川金堂县种麦子,美军飞机掠过鸭绿江的消息传到村里,他背着娘偷偷报了名,临走时把攒了半年的糖块塞给妹妹,说“哥去打跑坏蛋,就回来给你买花布”。 刚到部队那阵子,胡修道比谁都“笨”。练刺杀,枪杆总打在自己腿上,疼得龇牙咧嘴;学扔手榴弹,臂力小,扔出去连战壕都越不过,有次慌神还真扔反了方向,炸起的土块溅了李峰一脸。李峰骂他“你这手是用来绣花的?” 转头却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缠在他胳膊上:“绑紧点,借力!”夜里,胡修道就抱着石头练挥臂,石头磨破了手心,他用布缠上接着练,梦里都在喊“投弹!瞄准!” 上甘岭的597.9高地,成了他的“考场”。那天,他和班长李峰、战友滕土生负责坚守3号阵地。天刚亮,美军的炮弹就像下雨似的砸过来,地堡顶的木头“嘎吱”作响,泥土顺着缝隙往下掉。胡修道攥着步枪的手全是汗,听见李峰在喊“注意隐蔽!等他们靠近了再打!” 美军冲锋时,黑压压的一片往阵地上涌。胡修道学着李峰的样子,等敌人离阵地只剩三十米,才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最前面的美军倒了下去。可他刚想换弹匣,侧面又冲上来几个,他手忙脚乱摸手榴弹,这次没扔反,拉弦后朝着人群扔过去,爆炸声里,他听见滕土生喊“好样的!” 打退几波进攻后,李峰的腿被流弹打中,滕土生也负了伤。李峰拽着胡修道的胳膊,把望远镜塞给他:“幺娃子,我们撤下去包扎,你盯着!记住,别让他们占了阵地!”胡修道看着班长被抬走时还在回头喊“守住!”,突然就不慌了——他想起娘说的“别逞强”,可此刻,阵地后面是战友,是祖国,哪能不“逞强”? 一个人守阵地的日子,比想象中难。美军的飞机炸得他只能在弹坑间滚来滚去,枪管打热了,他就往上面浇尿降温;干粮吃完了,他嚼着冻硬的土豆,听着肚子咕咕叫。有次美军快冲上阵地,他摸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心里想“大不了跟他们拼了”,可拉弦的瞬间,瞥见战壕壁上战友刻的“保家卫国”,又猛地把 grenade 扔向人群,自己趁机滚进另一个弹坑。 他不知道自己守了多久,只记得太阳升起又落下,换了12次弹匣,扔了30多颗手榴弹。当后续部队冲上来时,看见这个满脸黑灰的新兵正蹲在弹坑里,给步枪上油,身边堆着二十多具美军尸体。有人问他怕不怕,他咧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怕过,可一想到班长说‘守住’,就忘了怕。” 那份让杜平发怒的战报,说的就是胡修道——单人独守阵地,歼敌280余人。重审的人到阵地核查,在弹坑里找到他用刺刀刻的记号,数出的弹壳、手榴弹引信,正好对上战报数字。杜平看着核查报告,突然红了眼:“好个四川娃,是条汉子!” 后来,胡修道成了特等功臣,去北京见了毛主席。他穿着新军装,站在主席面前,紧张得手心冒汗,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你很勇敢”,他憋了半天,说“不是我勇敢,是阵地不能丢”。 有人说他创造了奇迹,可胡修道自己总说“我就是个种地的,那会儿就想着,阵地跟家里的麦子地一样,丢了,就啥都没了”。他的家书里,最后一句是“娘,我没给你丢脸,也没给金堂县丢脸”。 从扔反手榴弹的新兵,到单人守阵地的英雄,胡修道的故事里,没有天生的勇敢,只有被逼到绝境时,普通人骨子里的那股“不能输”的劲。 你说,那些看似平凡的年轻人,是战争教会了他们勇敢,还是他们本身,就藏着让敌人胆寒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2年,志愿军总部收到战报,政治部主任杜平看完后怒道:“胡闹!老子就没见过这
佳佳怡
2025-08-01 12:36: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