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年,韦太后找到儿子赵构说到:你怎么这般糊涂,你小妹柔福帝姬已经死了,几天前逃回来的一定是个冒牌货,赶紧把她杀了。而赵构,听到母亲的话,虽然很是疑惑,但立马反应过来,当即把柔福帝姬问斩。 那被押赴刑场的女子,临刑前望着皇宫的方向,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片茫然。谁也说不清,这个在民间辗转数年、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的“柔福帝姬”,到底是真是假。 要弄明白这桩悬案,得从二十年前的靖康之变说起。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连同后宫三千多人被一锅端,掳往金国,其中就有刚满七岁的柔福帝姬。皇家公主的尊贵,在乱世里碎得比瓦片还轻。史料里记着,这些被掳的女眷,大多成了金兵的玩物,一路北上,冻死、饿死、被虐杀的不计其数,柔福帝姬就在这炼狱里消失了踪迹。 民间传言,柔福没死于途中。她被金兵卖给了一个部落首领,后来趁乱逃了出来,一路向南,靠乞讨、打零工活命。数年间,她从北方荒漠走到江南水乡,脚上的茧子厚得能磨穿草鞋,身上的伤疤藏在旧衣底下——那是被打骂、被欺凌的印记。1130年,她终于在越州(今绍兴)被宋军发现,自称“柔福帝姬”。 当时赵构刚在临安登基,建了南宋,正愁皇室凋零、人心不稳。听闻小妹逃回,他又惊又喜,派了当年伺候过柔福的老宫女去辨认。老宫女看她眉眼神态有几分像,又能说出小时候宫里的几件琐事,赵构便认下了这个妹妹,封了“福国长公主”,还为她选了驸马。这十年,“柔福帝姬”在公主府里过着平静日子,只是偶尔会在夜里惊醒,喊着没人懂的北方方言。 变故就出在韦太后回来后。1141年,宋金议和,被掳十五年的韦太后终于南归。她一进皇宫,听到“柔福帝姬”还活着,脸当时就白了。拉着赵构屏退左右,声音发颤:“你被她骗了!真正的柔福,在金国早就病死了,我亲眼见的!” 这话听着斩钉截铁,可细想就透着古怪。韦太后在金国的十五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史料里语焉不详,只说她曾在五国城为奴,后来被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纳为妾室。这些事,她自然不愿让南宋子民知道,更怕有人戳破。而柔福帝姬若真从金国逃回,必然知道她那些不堪的过往——一个知晓太后隐秘的“公主”,对韦太后来说,就是颗随时会炸的雷。 赵构不是没想过其中蹊跷。他见过那女子对宫廷旧事的熟稔,见过她身上与年龄不符的沧桑,可母亲的话像道死命令。他刚坐稳皇位,根基不稳,太后的体面就是皇家的体面,容不得半点闪失。更何况,杀一个“冒牌货”,还能向金国表个态——南宋不承认任何从金国“逃回来的异议者”,稳住议和的局面。 临刑那天,“柔福”没喊冤,也没辩解。她只是望着皇宫的飞檐,手里紧紧攥着半块玉佩——那是老宫女说过的、柔福小时候常戴的物件。刀落下时,江南的雨刚好下了起来,打湿了刑场的尘土,也像在冲刷一桩说不清楚的往事。 后来有人说,那女子确实是冒牌货,叫静善,是个尼姑,听了太多柔福的传闻,才敢冒名顶替。可也有老臣在日记里写:“太后南归,柔福即死,天下疑之。” 疑点太多了——若真是冒牌,为何能瞒过十年?若真是真的,韦太后又为何非要置她于死地? 说到底,在皇权面前,真相有时轻如鸿毛。一个女子的生死,抵不过太后的体面,抵不过帝王的权衡。她或许是真公主,带着金国的屈辱归来,却成了权力博弈的牺牲品;或许真是冒牌货,可那十年的“公主”生涯,又何尝不是一场被命运捉弄的悲剧? 你说,这深宫高墙里,被掩盖的真相,到底有多少?而那些乱世中的女子,她们的命运,又该由谁来评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唐末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告老还乡,在中途被强盗截杀,无1人生还。谁也想不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