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免于难的3位太平天国成员,“瑛王”寿终正寝,一人活到了民国 这事儿得从186

佳佳怡 2025-07-31 15:35:12

幸免于难的3位太平天国成员,“瑛王”寿终正寝,一人活到了民国 这事儿得从1864年湘军破城那天说起。 天京城头火光冲天,洪秀全的族侄洪全福——也就是后来的“瑛王”——揣着半块发霉的窝头,混在难民堆里往江边跑。 他亲眼看见幼天王洪天贵福被清兵追得鞋都跑丢了,却连回头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洪全福那会儿才三十出头,左胳膊被流弹擦过,血顺着袖子滴在地上,在难民群里拖出一道浅红的印子。他不敢抹,怕被认出是太平军——城破前他是御林侍卫,穿着黄绸褂子,如今却扒了件破棉袄套上,脸上抹着锅灰,跟路边讨饭的没两样。跑过秦淮河时,水里漂着太平军的旗帜,还有浮着的尸体,他咬着牙闭眼趟过去,脚底下踩着什么软乎乎的东西,心里清楚,那是曾经并肩作战的弟兄。 逃出天京后,他不敢走大路,专挑野地钻。有回在安徽乡下被地主的家丁抓住,差点被当成“长毛余孽”砍了,他急中生智,说自己是逃难的货郎,还从怀里掏出那半块窝头——其实早馊了,硬是掰了块塞给家丁,才混过去。后来他一路向南,躲躲藏藏到了香港,改名叫“洪和”,在码头上扛活,后来学了厨子手艺,在香港中环开了家小小的烧腊铺,街坊都叫他“洪师傅”,没人知道他当年在天京城里,是能跟洪秀全同桌吃饭的瑛王。 另一位活下来的,是赖汉英。他是洪秀全的妻弟,早年在广西行医,太平军起义时带着药箱就入了伙,一路打到南京,成了掌管医药的“夏官副丞相”。湘军破城那天,他正给伤员换药,听见喊杀声,抓起药箱就往后门跑。药箱里没多少药,倒藏着本医书,是他爹传下来的,封皮都磨掉了。 赖汉英比洪全福机灵,他没往远处跑,就躲在天京郊外的破庙里,白天装作游方郎中,晚上偷偷给还没逃干净的太平军治伤。有回清兵搜查,他正给一个断腿的小兵接骨,听见动静,赶紧把小兵藏在神像后面,自己坐在蒲团上捻着草药,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 清兵问他是不是“长毛”,他掀开裤腿——早年给人治蛇咬伤时被反噬,留了个大疤,“您看,我这是被蛇咬的,哪有力气打仗?”就这么混了过去。后来他跑到广东,在乡下开了家小药铺,专治跌打损伤,没人知道他当年在太平军中,是能调动千军万马的将领。 第三位幸存者,说起来更传奇,他叫李臣典,不是什么王侯,就是个普通的太平军士兵,安徽桐城人,爹妈早被地主逼死了,16岁就跟着太平军打仗。城破那天,他被湘军俘虏,本该砍头,可他力气大,被湘军一个营官看中,拉去当杂役,后来竟跟着湘军打了几年仗,没人知道他曾是“长毛”。 李臣典心里藏着事。他总想起天京城里的日子,虽然苦,可弟兄们分粮食时从不藏私,有回他发高烧,队长把仅有的棉被让给他盖。湘军里不一样,当官的克扣军饷,士兵们互相算计,他看着就恶心,打了两年就跑了,跑到湖南乡下,娶了个寡妇,种地为生,改名“李老实”。他活到1925年,临死前才跟儿子说:“爹当年……也为穷人拼过命。” 洪全福在香港活到74岁,晚年还偷偷联络反清义士,想再干一番大事,没成,最后寿终正寝。赖汉英活到90多,光绪年间还在广州行医,有回给个当官的看病,对方认出他医书上的字像太平军文书,他只笑笑:“祖传的,不懂什么军书。”李臣典则守着几亩地,活到民国,亲眼看见辫子被剪掉,老百姓不再喊“大人”,只是他总对着田里的稻子发呆,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三个人,一个隐姓埋名当厨子,一个藏起过往行医救人,一个化身农夫种地一生。他们都曾是太平天国的一份子,见证过定都天京的辉煌,也亲历了城破人亡的惨烈。活下来对他们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负担?或许就像赖汉英那本磨掉封皮的医书,日子磨掉了过往的印记,却磨不掉骨子里的那点念想——不管是反清,是救人,还是种地,终究是想让日子好过点。 那么,在王朝更迭的洪流中,这些普通参与者的幸存与坚守,是否比王侯将相的传奇更能让我们读懂历史的重量?他们藏起姓名活下去的选择,又该如何解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