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变得越发狂妄,甚至放言要“三月灭亡中国”。就在此时,八路军115师林彪、聂荣臻率部驰援山西,以不足1.2万兵力,撕碎了日军号称“钢军”的甲种师团辎重队!
很多人只知道,平型关是八路军打破日军神话的第一仗,却不知道当时局势有多凶险。面对装备简陋、仅靠毛巾裹马蹄夜行的115师,日军甲种师团凭什么会败在乔沟峡谷?老爷庙争夺战中,为何双方士兵会拼到抱着滚下悬崖?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为何成了国共合作能否继续的“试金石”?真相,比你以为的更复杂…
第1章
你们知道平型关战役有多重要吗?它爆发于“华北沦陷危机 + 国共合作试探期 + 民族信心濒临崩溃”的三重压力下,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阻滞了日军西进瓦解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步伐,巩固了国共合作基础,重塑了民族抗战信心,还开创了山地伏击战战术范例并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与敌后抗战格局奠定基础,是中国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战役,我们首先来看看平型关战役爆发的背景:
一、军事危机,华北全面沦陷的压力
日军闪电攻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以“三个月灭亡中国”为目标,20天内攻占北平、天津。
兵分三路南下,东路沿津浦线攻山东;中路沿平汉线取河北;西路(主力)由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直扑山西,此地扼守西北咽喉,日军企图夺取山西后西进陕甘,瓦解中国抗战大后方。
山西防线的溃败:
阎锡山晋绥军在天镇、大同接连失利,9月13日大同失守,日军沿同蒲铁路南下逼近太原。国军在平型关—雁门关—茹越口的长城防线成为保卫山西的最后屏障。
二、政治背景,国共合作的关键实践
红军改编与出征: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确定“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方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120、129师)。
9月初,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东渡黄河,奉命驰援山西战场,归属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指挥。
战役协作的复杂性:
阎锡山计划在平型关-团城口一线布防,以晋绥军正面阻击日军,要求八路军侧翼配合。
国共在信任上相互试探,此前十年内战积怨未消,此役成为检验合作诚意的“试金石”。
这里我们提到了红军主力改编成八路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随即对中共领导的红军进行改编,国民党起初仅允编3个团(约5000人),经周恩来谈判增至3个师6个旅12个团(总兵力约4.5万)。原红一方面军+陕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兵力规模1.55万人(含343旅、344旅及独立团),装备步枪4,000余支,轻机枪100余挺,重机枪35挺,迫击炮24门(弹药基数仅30发/枪);原红二方面军+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总兵力1.4万人(358旅、359旅及教导团),装备步枪仅5,000支,重火力较弱;原红四方面军+西路军余部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总兵力1.3万人(385旅、386旅及直属队),近战经验丰富,擅长山地游击。整个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
三、社会心理,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
“日军不可战胜”的恐慌: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惨重,华北多地守军一触即溃,民众悲观情绪蔓延。
日本媒体大肆鼓吹“板垣师团钢军神话”,该部为甲种师团,参与过九一八事变。甲种师团也就是日军的常备师团。采用四单位制,下辖两个旅团(每旅团含两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包括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设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装备八挺重机枪),以及炮兵、骑兵、工兵等支援单位,总兵力约2.3万—2.5万人。装备完整炮兵联队(36—48门山炮或野炮)和重机枪(约288挺),战斗力最强。
对八路军实力的质疑:
国民政府内部认为八路军“装备简陋,难当大任”,仅分配辅助作战任务。毛主席曾电令林彪师长,“此战必须打好,打出红军改编后的军威!”
第2章
接下来我们来看平型关战役详细进程:
平型关战役的核心是八路军第 115 师依托平型关峡谷地形,对日军辎重部队实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