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

古今漫谈 2025-07-29 08:37:12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敬事房小太监赶忙劝道:“太上皇,愉主子年事已高,如今已经没有她的牌子了......”话还没说完,乾隆呵斥道:“今晚,朕只要愉妃,难道你想抗旨吗?”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要把78岁的愉妃从永和宫抬到乾清宫。这事儿听着就挺悬,愉妃年纪那么大,早就没牌子了,敬事房的小太监还劝了句,结果乾隆直接发火:“今晚朕只要愉妃,抗旨吗?”这老头子到底咋想的? 要聊这事儿,得先说说1791年的乾隆。那年他81岁,已经退位当了太上皇,嘉庆接班,可实权还在他手里。乾隆这辈子风光无限,25岁登基,干了60多年,平准噶尔、修《四库全书》、下江南,啥没干过?可到晚年,日子不好过了。他生了17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就剩4个,别的不是夭折就是早死,尤其是皇五子永琪,死的时候才25岁,对乾隆打击特大。 愉妃呢,海佳氏出身,家里不算显赫,进宫后生了永琪,地位才稳住。她人低调,脾气好,宫里没啥大风浪。永琪小时候聪明伶俐,五岁会背书,十岁帮着处理军务,十三岁在圆明园大火里救过乾隆,胆子大,心思细。乾隆对他期望高得很,亲自教骑射,还带他南巡,破了不少规矩。可惜永琪身子骨不行,25岁就没了,留下乾隆心里一个大窟窿。

永琪死后,乾隆表面上不说啥,宫里也不敢提这名字,可他心里一直没放下。到了1791年,他81岁,身体也不行了,除夕夜这天,估计是看着宫里热热闹闹,自己却孤零零的,突然就想起了永琪。愉妃是永琪的妈,跟他最有共鸣,乾隆可能觉得只有她能懂这份痛。所以才不管啥宫规不宫规,非要把人叫过来。 那时候宫里规矩多,妃子70岁以上就不用伺候皇帝了,愉妃78岁,牌子早撤了,身体也不好,平时深居简出。敬事房的小太监劝乾隆,意思是这不合规矩,可乾隆哪管这个,直接一句“抗旨吗”怼回去。小太监没辙,只能照办。这事儿传出去,宫里人都纳闷,老皇帝这是咋了? 历史上,乾隆跟愉妃关系不算特别近。愉妃进宫早,生永琪后得宠过一阵,但永琪死后,她就淡出视线,搬到咸福宫,过得挺安静。乾隆晚年妃子不少,年轻时宠过和珅他妈那样的,可到这岁数,那些人早不在了。愉妃能活到78岁,还被召过来,肯定不只是因为她活着,更可能是她跟永琪的联系。

那晚具体聊啥,没人知道,史书没记。清宫档案里也没啥详细记载,只知道愉妃次年春天就去世了,葬在裕陵外妃园寝,墓碑上乾隆亲写“谨慎温良”四个字。有人猜,他们聊了永琪,回忆了从前的事儿。乾隆这人,年轻时意气风发,老了却满心遗憾,永琪是他最放不下的儿子。那一夜,估计是想找个人一块儿缅怀下。 愉妃死后,乾隆又活了几年,到89岁才走。晚年他更孤僻,没再召过别的妃子。去世时身边没儿子陪着,只留了个翡翠指环,传说是永琪小时候送的。这东西听着挺接地气,一个皇帝攥着儿子的旧物,多少有点儿让人鼻子酸。他还想过让人写《愉妃传》,后来又说“写不明白”,估计是觉得这感情太复杂,笔墨说不清。 历史上,乾隆晚年确实多愁善感。他修《四库全书》时,亲自写序,提到过子嗣凋零的遗憾。永琪死后,他没立马立新太子,拖了好几年,嘉庆才上位。愉妃这人,没啥野心,活得小心翼翼,墓碑上那“谨慎温良”也挺符合她性格。俩人那晚的交集,估计不是啥大事儿,就是老人家想找个能聊过去的伴儿。

0 阅读:0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