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现在绝对输不起俄罗斯这张牌?撕开情感与历史的温情面纱,用最冷酷的地缘政治逻辑审视。 二战后,美国虽是全球霸主,但其资源并非无限,军事行动上尤其明显,从未有过同时在两个大规模战场开战的先例。无 论是朝鲜战争还是海湾战争,美军总是集中兵力于一点。进入21世纪,随着其相对实力衰退,美国越来越难以同时维持在亚太、中东和欧洲的强势地位,必须做出取舍。 早在2011年,美国就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华盛顿的战略家们清楚,中国的崛起对其霸权构成了真正的挑战。 十几年过去,这项政策始终未能完全落地。这固然有中国自身强硬姿态的因素,比如2016年南海危机中的寸步不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他战场的麻烦不断,牢牢拖住了美国战略转移的脚步。 2021年8月,当美军从阿富汗仓皇撤出,全球都屏住了呼吸。这只收回的拳头,究竟会挥向何方? 外界普遍认为中美冲突的风险急剧升高,拜登政府急需一场胜利来挽回颜面。2021年3月的阿拉斯加会谈上,中方那句“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已经亮明了准备硬碰硬的底线。 战火却在欧洲点燃。俄罗斯总统普京或许判断,既然美国战略收缩,而中美又剑拔弩张,这正是解决乌克兰问题的绝佳时机。 只要行动够快,造成既成事实,美、欧乃至中国都只能默认。于是,俄军以雷霆之势攻入乌克兰。 这场冲突的爆发,客观上超出了中美欧各方的预判。对于如何应对,美欧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拜登政府起初并不想深陷其中,毕竟击垮一个遥远的俄罗斯,真正获利的是近在咫尺的欧洲。这与欧洲不愿在亚太问题上为美国出力的逻辑如出一辙,打垮了中国,最大的蛋糕也落不到欧洲嘴里。 关键时刻,英国时任首相约翰逊的强硬表态,彻底搅黄了已经摆上台面的俄乌和平草案。战争就此升级为一场巨大的消耗战,而美国,也就在英国和乌克兰的联合推动下,被拖入了泥潭。 如今这场战争已成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美西方投入的巨额资金,不仅影响了北约成员国自身的国防开支,也在美国国会引发了激烈争吵。 欧盟的处境更为狼狈,一边被迫追随美国军援乌克兰,另一边却要承受高通胀和民众抗议的压力,德国经济一度濒临衰退。 这恰恰形成了“列强无暇东顾”的局面。美国的精力与资源深陷乌克兰和中东,使其根本无力在亚太全力施压,更别提在中国家门口挑起事端。 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意外之喜”。原本已准备好亲自下场与美国对峙,结果对手的主要力量却被引向了欧洲。 地缘政治的“跷跷板效应”因此清晰可见,俄罗斯在东欧吸引并消耗着美西方的力量,为中国争取了至关重要的时间和空间。 中国得以集中精力突破技术封锁、加速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国家统一进程,并在南海、东海从容布局。试想,如果美国此刻能将全部力量投向“印太战略”,拉拢日韩全力围堵,中国所面临的压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除了战略缓冲,俄罗斯也为中国提供了实在的资源杠杆。作为资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不得不“向东看”,中俄贸易额连创新高。 棋局又出现了新的变数,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势力,正试图与俄罗斯媾和,以便快速从欧洲抽身,将战略重心转回亚太。 一旦如此,欧洲将不得不独自面对俄罗斯,陷入两难:继续援乌,自身经济可能被拖垮;停止援乌,又将直面俄罗斯兵临城下的安全威胁。 大国博弈是基于自身核心利益的冷酷计算,中国不希望俄罗斯在此阶段彻底失败,并非出于情感,而是源于对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机遇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欧洲扩张本能的深刻警惕。 俄罗斯可以输,但绝不能以欧洲坐大、美国彻底抽身为代价。看清这层博弈,才能洞察这盘世界棋局的凶险与机遇。
彻底决裂了。朝鲜委员会部长金与正近日发布重要消息,她对外公开表示李在明上任后
【22评论】【83点赞】
良云
欧洲是第二世界,可以牵制第一世界。
良云
作者以第二世界为敌,搞不懂三个世界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