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所作所为在国际社会中留下了极为恶劣的印象,甚至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将其形容为“最为无耻的国家”。随着盟军在1945年发布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日本不仅没有及时做出回应,还试图通过模棱两可的措辞来拖延时间,企图以这种方式蒙混过关。然而,这种做法反而让盟军更加坚定了日本将继续抵抗到底的决心。最终,日本也因此遭遇了两颗原子弹的打击。
然而,日本国内对军国主义的支持却异常强烈,几乎整个国家都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除了少年儿童参与军事训练之外,连年迈的老人、妇女甚至儿童也纷纷加入了战斗行列,手持农具和简易武器,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拼搏。那时,日本的社会弥漫着浓重的战争氛围,所有人似乎都已经接受了“死战到底”的思想。即便盟军已经开始逼近,日本依旧无法顺利前进。事实上,日本高层已经逐渐意识到,想在战争中获胜几乎已经没有可能,然而他们依旧寄希望于民众的坚韧和抵抗,期望能借助这些积极爱国的普通百姓拖慢盟军的步伐,甚至希望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亡。
一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依然没有选择放弃战斗。那时,日本集结了53个步兵师团,总兵力达到了235万,并且还紧急培训了超过3000万人作为后备军队。这些人虽然看起来数量庞大,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年迈的老兵、伤员,或者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而所谓的“后备士兵”则更像是临时征召来的民众。加上日本的空中和海上运输线已被完全封锁,战略物资无法进入,这使得日本几乎成了一个孤立的岛国,根本无法再维持有效的军事力量,如何抵抗外来入侵,显得愈加无望。
面对日本的顽强反抗,盟军已经准备好了一套“着陆作战计划”,也被称作“没落计划”。该计划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代号“奥林匹克”行动,二是“戴安娜”行动。“奥林匹克”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开辟多个登陆点,利用日本周边的小岛屿作为跳板,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猛烈轰炸。为了确保作战成功,盟军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36艘航母、11艘战舰、387艘驱逐舰和约43万1千名精锐部队。与此同时,“戴安娜”行动计划在1946年5月1日正式启动,预计将集结至少80万士兵,从日本的两侧同时发动进攻,最终包围东京。为了支援这一庞大的行动,盟军还从澳大利亚、中国等国抽调了大量兵力,美军的第五、第七舰队也全部投入战斗。
除了常规作战外,盟军还考虑到了平民可能的顽强反抗,特别是在日本民众中的极端爱国情绪下,民众可能会拿起武器与侵略者拼死作战。针对这种情况,英美等国认为,一旦平民拿起武器抵抗,就应视其为敌军战士,直接给予致命打击。即便如此,尽管盟军准备了周详的计划和大量兵力,预计仍然会有超过百万的伤亡。
此时,许多人都意识到,日本已经走到了无法回头的境地,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艾森豪威尔也深知,在保证胜利的前提下,不能再发生如此巨大的伤亡。因此,有人提出了一种极为残忍的替代方案,那就是使用毒气弹。根据这一提议,指挥官麦克阿瑟决定,在盟军登陆之前,先对东京、名古屋等十个主要城市投放约11万吨的毒气弹,这些毒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散,最终使整个日本失去反抗的能力。这样一来,盟军的伤亡人数将降到最低。然而,尽管国际公约已明确禁止使用毒气武器,竟然还是得到了美国国会及盟军联合司令部的批准,且该计划被编号为“JCS825”。这一消息公之于众后,虽然人道主义者纷纷发声抗议,甚至日本向红十字会提出了强烈控诉,但这些呼声最终都未得到关注。
除此之外,盟军还准备了一份更加残忍的计划,名为“彩蜡笔”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无差别轰炸日本的岛屿,迫使日本尽早投降。盟军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围岛轰炸,力图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确保他们在盟军登陆前失去任何反抗能力。尽管这一计划被反复向日本方面透露,但其本质上是在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心理震慑。如果这个计划实施,那么日本无疑会面临灭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