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临终前请求安葬于北京,邓小平知道后连下两道命令。 贺子珍190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7-27 14:35:54

1984年,贺子珍临终前请求安葬于北京,邓小平知道后连下两道命令。 贺子珍1909年出生在江西永新,那是个穷山村,她从小就跟着哥哥贺敏学接触革命思想。1926年从女子学校毕业,她直接上了井冈山,成为当地第一个女党员。毛泽东到井冈山后,她被安排在他身边工作,负责联络和秘书事务。1928年他们结婚,她一边帮着整理文件,一边参与游击战。长征时她受伤,弹片留在头上,从此落下了残疾,走路都得拄拐。那时候她才26岁,本以为能慢慢恢复,谁知这成了她一辈子摆脱不了的麻烦。 1937年她离开延安去苏联,本想治病学点东西,两年就回。结果一去就是十年。刚到莫斯科就生了儿子,取名柳瓦,可孩子没熬过冬天,得肺炎死了。她自己去医院查弹片,医生说取不出来,风险太大。她只好埋头学习,进了东方大学。毛泽东把女儿李敏送过去,她还和毛岸英、毛岸青联系上,四个人偶尔聚聚,日子勉强过得去。1941年战争打起来,他们撤出城市,补贴没了,她靠织袜子挣钱,那苦劲她后来回忆说比长征还难受。 1943年李敏病了,她跟儿童院院长吵架,结果被关进精神病院四年。1947年王稼祥夫妇来莫斯科,听说后多方努力把她救出来。她一心想回国,王稼祥请示毛泽东,很快就批了。她带着李敏回到哈尔滨,组织没给她安排工作,只管生活。她主动要干活,但身体不行,就被拒绝了。她见到妹妹贺怡,知道毛泽东照顾了她们全家,包括母亲的养老。她写信表示感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她本想去北京,但途中被安排到上海哥哥家。毛泽东从稿费里扣钱给她用,上海市长说市委全包了。他还写信让她保重身体,看看社会主义建设。 1954年她听广播听到毛泽东声音,第二天就精神出问题了,住院好一阵。毛泽东派李敏去看,带了亲笔信,劝她听医生话,戒烟。她慢慢好了,但还是想工作,组织不让,就让她在上海、南昌、福州换着地方休养。1959年她在南昌,朋友邀她去庐山玩,结果意外见到毛泽东,俩人二十多年没见了。她后来再也没机会见他,1976年他去世,她也没去成。1979年她终于到北京,瞻仰了他的遗体。 1984年4月贺子珍病情加重,进了上海华东医院。她向李敏和贺敏学说出遗愿,希望骨灰放北京。家人记下后,上海市委不敢自作主张,向中央请示。邓小平听了汇报,当场下两道命令:第一,中央领导都要送花圈;第二,骨灰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那地方是存中央领导的。她4月19日下午去世,享年75岁。市委按指示办,火化时骨灰里还找到金属碎片,就是长征留下的弹片。 4月25日遗体火化,骨灰用专机送到北京,安放在八宝山一室。报纸和广播发了消息,评价她是坚强战士,一生献给革命。她的归宿就这样定了,结束了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其实贺子珍的一生挺典型的,早年投身革命,中间吃尽苦头,回国后也没闲着,总想贡献力量。但身体拖累了她,很多事不由她掌控。想想她从井冈山到苏联,再到上海休养,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节点上。 她的经历让人看到革命者的韧劲,她没抱怨过什么,就那么扛着。长征伤残、孩子夭折、关病院,这些事搁谁身上都难顶。她回国后不求特殊待遇,只想工作,这点挺接地气的。组织照顾她,但她内心空虚,换地方休养也解不了闷。1959年庐山那次见面,是她晚年少有的安慰。邓小平的命令,不光是葬礼规格,还肯定了她在党内的地位。她作为井冈山女党员,资历老,贡献大,这待遇合情合理。

1 阅读:224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