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前,叮嘱女儿李讷:“你以后一定要去见徐龙才一面。”但直到20年后,李讷才找到徐龙才。
徐龙才这人,乍一听没啥特别,可他跟毛主席的关系可不简单。他是山东曹县人,30年代生在个普通农民家,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吃不饱饭,他就憧憬着新中国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后来,他响应号召参了军,凭着过硬的身体和脑子,1961年进了中央警卫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8341部队。这地方可不是谁都能进的,挑人挑得那叫一个严,徐龙才能入选,靠的是真本事和忠心。 1965年,他开始负责毛主席的安全。别看是警卫,他干的事儿可细致得很。每天早上,他得检查中南海周边,确保一点纰漏都没有。毛主席出门时,他提前踩点,跑遍路线,把安全隐患掐得死死的。他还摸透了毛主席的口味,潭边捞小虾、山里抓野兔,都是他给毛主席加餐的拿手活儿。院子里种的桑葚、香梨,也是他和战友们亲手弄的,果子熟了就挑最好的送过去。毛主席挺喜欢这些接地气的小细节,慢慢地就记住了这个踏实的小伙子。
那年毛主席去长沙,又跑井冈山,徐龙才全程跟着。山路上他眼观六路,耳朵听着八方,生怕出一点岔子。1966年再碰面时,毛主席一眼认出他,还拉着他拍了张合影。那照片里,毛主席笑得和蔼,徐龙才站得笔直,这成了他一辈子的宝贝。整整17年,他跟在毛主席身边,小心翼翼地干活,连值夜都怕吵到毛主席睡觉,用布条绑竹竿赶鸟,硬底鞋都不敢穿。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徐龙才和战友们守着遗体,直到纪念堂建好。后来他被调到济南军区,退役后在济南宾馆干起了普通工作。人挺低调,日子也过得平平淡淡,可他那份对毛主席的忠诚,谁也抹不掉。 1976年9月,毛主席在病床上拉着李讷的手,声音弱得快听不见了,说:“你以后一定要去见徐龙才一面。”李讷当时就愣了,她知道父亲身边有不少警卫,可为啥单单点了徐龙才的名?她把这话刻在心里,可找人哪有那么容易。毛主席去世后,8341部队的人分散到全国各地,联系全断了。加上那年头信息闭塞,李讷忙着自己的生活,想找也没个头绪。 这20年,她没闲着。只要有点线索,她就托人打听。有人说徐龙才回了老家,有人说他还在部队,还有人压根不知道这人是谁。李讷跑了不少地方,问了不少人,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自己得完成父亲的遗愿,可这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直到1996年,李讷通过老年干部活动中心才算有了准信儿。原来徐龙才在济南宾馆干活。她赶紧联系上,电话打过去一问,果然是他。两人约好见面,李讷当天就赶到济南。见了面,李讷才知道,父亲为啥惦记徐龙才——他不是普通的警卫,是毛主席生活里离不开的贴心人。李讷把父亲的遗愿说了,说毛主席是想让她当面谢谢这些默默付出的老同志。徐龙才听完挺感慨,说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毛主席却一直记着。 那次见面,李讷带了几张老照片,都是中南海的旧时光。徐龙才看着照片,回忆起给毛主席种果树、值夜赶鸟的日子,感慨万千。李讷也讲了自己这些年找人的辛苦,说她不光找了徐龙才,还走访了不少8341部队的老战友。她想通过这些行动,把父亲对身边人的关怀传下去。两人聊了好几个小时,彼此都觉得挺亲切。 后来,李讷继续她的寻访路,走遍大江南北,去看望更多老同志。她每次都带着照片和感恩的心,觉得这是对父亲最好的交代。徐龙才呢,就留在济南,退休后日子过得安静。逢年过节,他和李讷会通个电话,聊聊过去的事儿。他老了以后身体不太好,但精神头还不错。去世时,李讷还托人送了花圈和信,谢他这些年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