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2日,面对数万日军进逼,见无人愿意防守太原,傅作义说:“弃土不如守城光荣,太原由我来守。”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出生在山西荣河县,也就是现在的临猗县,家里是个殷实的富农。父母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特别看重孩子读书,他小时候就聪明好学。1905年,他上了县里的小学堂,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08年考进运城河东中学堂,继续刻苦钻研。到了1910年,15岁的他考上了太原陆军小学,从此走上了军旅之路。那时候,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传遍全国,年轻的傅作义深受感染,立下报国志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太原也掀起了起义浪潮。傅作义加入了学生军,跟着总司令姚以价跑到娘子关抵挡清军,虽然只是个小排长,但已经开始接触实战。1912年,他进入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认真学战术,练体能,纪律性特别强。1915年,他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成绩优异,射击、马术样样拿手,1918年毕业时更是全科第一。 回到山西后,他加入了阎锡山手下的晋军,从小军官一步步干起。1926年当上了第四旅旅长,1927年升为第四师师长,北伐战争中带着部队冲锋陷阵,打了不少硬仗。1928年,他带第四师和炮兵团突袭涿州,趁着奉军换防的机会一举拿下,差点断了敌人的后路。后来虽然因为其他部队失利,涿州成了孤城,但他带着不到一万人的队伍硬是守了百来天,靠着夜袭和坚韧拖住了敌军,名声一下子就传开了。 1931年,他当上了晋绥军第35军军长,还兼着绥远省主席。1933年在怀柔迎战日军,他带着部队靠地形死守,硬是把日军打退了,拿下抗战以来头一次胜利,全国上下都为之一振。1936年11月,伪蒙军在-在日军支持下攻打百灵庙,他亲自制定夜袭计划,带着步兵、骑兵和炮兵摸黑出击,清晨就拿下了要地,干掉了上千敌人,消息传开,全国士气大涨。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山西成了正面战场。10月底,日军攻破忻口,直逼太原,城里城外一片慌乱。11月2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召集军事会议,商量怎么守住省会。会上,大家都低着头不吭声,敌强我弱,谁也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阎锡山提出“依城野战”的方案,还是没人应声。这时,傅作义站了起来,语气坚定地说:“弃土不如守城光荣,太原由我来守。”这话一出,全场都震住了,士气也提了起来。第二天,他就正式被任命为太原守备司令,挑起了这副重担。 时间紧迫,他立刻开始部署。城门全部关闭,城墙加固,第35军加上从忻口撤下来的残部被他分成几块:211旅和218旅守东、北城墙,独立第一旅守西墙,213旅守南墙,炮兵分散支援,其他部队留作预备队。他还指定曾延毅当戒严司令,严查城里的汉奸活动,确保内部稳定。11月6日,日军发动总攻,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城墙被炸得坑坑洼洼,守军压力巨大。傅作义亲自坐镇指挥,带着部队顶住坦克进攻,还组织夜间突袭,硬是跟日军拼了个三天三夜。 战斗打到11月8日,城墙多处塌了,部队伤亡过半,情况越来越撑不住。傅作义满身尘土,跑遍了各个阵地,鼓励士兵咬牙坚持。眼看守不住了,他果断下令从南门撤退,带着部队渡过汾河,退到古交镇,把能带的物资都转给了八路军。虽然太原最后还是丢了,但他的顽强抵抗拖住了日军脚步,给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骨气。 抗战胜利后,傅作义被任命为华北“剿总”司令,管着华北的国民党部队。1948年,国共内战到了白热化阶段,解放军打完辽沈战役后直扑华北,把北京围得死死的。他手下有25万部队,对面却是80万解放军,城里粮食不够,老百姓都盼着和平。蒋介石那边却一个劲儿催他死守。11月,他飞到南京,跟蒋介石和何应钦开了个会,拿到了全权指挥权,但战场形势已经没法扭转,他开始琢磨和平的路子。 1948年12月,他派代表崔载之跟解放军谈停战,但没谈成。1949年1月,天津被解放军拿下,他彻底没招了。1月16日,第三次谈判在通县五里桥村定了14条初步协议,19日又加到22条。1月22日,他签字同意和平解放北京。1月31日,解放军进城,他带着部队撤出去,北京没打一仗就保住了,200万老百姓和古城文物都没受损失。 1949年2月,他去了西柏坡,见了毛泽东,聊起自己对水利建设的想法。新中国成立后,他干了23年水利部部长,跑遍全国的大江大河,搞了不少水电工程,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了事。1974年4月19日,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从抗战到和平,再到新中国建设,他这一辈子没白活,叶剑英评价他说“功在祖国,利在人民”,算是对他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