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官场,贪官横行。但有这么一个人,收钱收得心安理得,却没人告发;贪得毫不遮掩,反倒赢来一句“取之有道”。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他怎么做到一边贪污,一边维稳风评?
道光元年,1821年,李瀚章出生于安徽合肥李家。这个家族不简单,是徽商世家之后,文化氛围浓厚。李瀚章是长子,下面几个弟弟中,最出名的就是李鸿章。
李瀚章少年聪慧,却没考上进士,只凭着拔贡的身份,勉强踏入仕途。从一个普通知县做起,他办事谨慎,说话有分寸,很快被上级注意。
而他的弟弟李鸿章,也在1847年中进士。兄弟俩,几乎同时进入体制,却走出两条路:一个主政地方,一个主理军政。
相比李鸿章风头强劲、身兼重任,李瀚章更像是幕后运营。他不做最前线将帅,却总在最关键的粮饷、调度、钱款之处。他深谙制度漏洞,又懂得“进退有据”。
到了1865年,李瀚章正式走上权力高位——湖南巡抚。
而这时,正值曾国藩、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淮军、湘军风头正劲。李瀚章加入其中,专门负责后勤与饷运,几乎不沾血腥,但掌控实权。
仕途一开挂,升迁就止不住了。两年后调任江苏,再调湖广。总督、巡抚、调令不断,似乎也没人质疑:为什么他能接连走高?
原因很简单。他从不出头,也从不树敌。更重要的,他懂得把每一笔“人情钱”处理得妥帖合理。
1867年,他任江苏巡抚。这个位置,是财税重地,也是江南富庶之地。盐运、漕运、商税,全在他管辖范围。换句话说,银子从这儿过,贿赂也从这儿来。
李瀚章不拒贿赂。但他从不胡来。
送钱的人,他接。但一定回报以实职、以实权。哪怕你是小官,只要给够,李瀚章就帮你安排清晰路径。
他从不扯皮,也不刁难。于是,不但商人喜欢他,下级官员也爱靠他。于是他的“取之有道”慢慢传开。
1868年,他升任湖广总督。比江苏更重要的中部重镇。湖北、湖南两省,战略要地,也是淮军驻防核心。
他明白,拿钱归拿钱,但关键在于“稳”——稳局势、稳队伍、稳声誉。
于是,他划清界限:不给冤枉官,不打黑账,不干脱线的事。只要你“懂规矩”,他一定“讲规矩”。
这种“有组织的贪腐”,反倒让他成了“最讲信誉”的上司。
进入1870年代,李瀚章开始转战西南。他担任四川巡抚,这里虽远离朝廷,却是“油水”极大的地方。川地矿产、茶叶、山货多,地方商贾络绎不绝。
他在四川的手段就更为“精致”。
有一次,他在彭山县境内暂驻,仅是生活标准,就要求极高。要灰鼠皮帐、山珍燕窝、珍宝用器,全靠地方自掏腰包。
小小彭山,自然负担不起。县令无奈,向商户摊派。商户虽怨,但一听这是“李大人”的规矩,竟也认了。
为什么?因为谁都知道,李瀚章“吃得起”,也“放得开”。你送钱,他给路;你办事,他不拖。他从不反悔,更不贪心不足。钱虽多,但“有道”。
坊间流传一句话:“涂宗瀛偷窃,刘秉璋抢掠,潘鼎新骗诈,惟李瀚章取之有道。”
你品,什么评价?
官场明里说这是夸奖,暗地里,其实谁不知他在“合法收割”。但问题是,他做得体面,没人能找他错。
别说弹劾,连检举都难。
为何?因为李瀚章留下的,全是“人情账”,不是“血账”。
到了1890年代,李瀚章年事已高。他的弟弟李鸿章,这时已经成为总理衙门领衔的大员,中法、中日、中俄交涉不断。
而李瀚章则早已不问世事,退居后宅。他不再求升,不再求封。可手上的关系、人脉、金库,全在。
1899年,李瀚章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官方赐谥“勤恪”,略表忠勤。
这一生,他收过多少贿赂?没人算清。可有多少人告他?没有。
这不是没贪,而是太会贪。不给对手落口实,不让下属吃亏。他搞贪腐,却赢得“取之有道”的美誉。这种“灰色美学”,在清末官场里,是一种独特生存之道。
他活得比清廉者还安稳,比刚直者更久长。
历史记住李鸿章,是因为中兴与交涉。可在李家内部,李瀚章的“深藏不露”,其实更能代表清末官场的真实逻辑。
及时雨黄赞军
洗得白吗?
及时雨黄赞军
贪污受贿还有理,李家的后代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