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名11岁的小女孩亲历了鬼子的暴行,家里亲人接连惨死,自己的肩膀上还

只言片语里 2025-07-26 05:43:25

1937年,一名11岁的小女孩亲历了鬼子的暴行,家里亲人接连惨死,自己的肩膀上还被鬼子打了一枪,留下了终身残疾! 倪翠萍,1926年出生在南京城郊一个普通农家,家里靠种地和父亲偶尔做点小买卖过活。院子里常晾着刚收割的稻谷,母亲忙着操持家务,爷爷爱讲些乡间故事。翠萍活泼好动,常帮母亲干活,11岁的她对未来满是憧憬。1937年,日军步步逼近,南京城内警报不断。父亲听闻外地被日军屠村的消息,带着一家老小逃到城外的上新河,躲在河滩边,想避开战乱。他们以为偏僻的河滩能保住一家人的命,却不知噩梦才刚刚开始。 日军攻破南京后,暴行遍布城乡。倪翠萍一家藏在上新河的窝棚里,靠带来的干粮和野菜撑了好几天。饥饿难耐,父亲冒险去河边淘米,却被日军发现,三声枪响后倒在血泊中,手里还攥着没淘完的米。母亲和翠萍跑去查看,迎面撞上几个日军士兵。 母亲用身体护住翠萍,却被一枪击中胸口,当场毙命。翠萍肩膀中弹,昏倒在地,鲜血染红了破棉袄。日军离开后,爷爷抱回奄奄一息的翠萍,却无力救回儿子和儿媳。 爷爷找来村里一个年轻人,想把儿子和儿媳的遗体抬回安葬。半路上,他们撞见一群日军士兵。年轻人跳进河里逃命,爷爷却被按在地上,枪托砸向头部,血肉模糊,当场丧命。翠萍醒来后,拖着受伤的身体跑到叔叔家。叔叔一家藏在村边破屋里,婶子怀着七个月的身孕。第二天,日军闯入,拖走婶子施暴,奶奶上前拉扯被踹倒,叔叔反抗被一枪打死。婶子因大出血痛苦死去,奶奶也因伤势过重去世。 失去亲人的翠萍逃到姨妈家。姨妈一家躲在城郊小院,没几天日军又来了。姨夫被拖到街上当刺杀靶子,姨妈不堪受辱,撞墙自尽。翠萍藏在柴堆后,侥幸逃过一劫。她又跑去舅舅家,在舅舅和舅妈的庇护下活下来。肩膀的子弹因无法及时取出,伤口化脓,舅妈用钳子硬生生夹出子弹,保住她的命,但右臂落下终身残疾。 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在历史记录中触目惊心。据《拉贝日记》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报告,1937年12月13日起的六周内,日军屠杀约20万至30万平民和战俘,焚毁城内三分之一建筑,2万名妇女被奸杀。倪翠萍的遭遇只是这场浩劫的冰山一角。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还留下难以磨灭的民族伤痛。翠萍亲眼见证亲人一个个倒下,11岁的她被迫承受远超年龄的苦难。 战后,倪翠萍在舅舅家长大,日子清苦。她从不主动提起那段血腥的往事,但肩膀的伤口每逢阴雨天就隐隐作痛,提醒她那段无法忘却的记忆。成年后,她走上国际舞台,前往东京和美国,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向世界控诉日军的暴行。她的声音虽沙哑,却掷地有声,每一句都带着血泪。她站在异国的讲台上,回忆起河滩上的枪声、亲人倒下的画面,泪水滑落脸颊。日本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段历史,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刺。 倪翠萍晚年定居南京,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靠微薄补贴和亲人接济度日。她未婚,独自生活,肩膀的残疾让她连拿重物都困难。即便如此,她从没停止为真相发声。她参加幸存者集会,接受媒体采访,讲述那段历史,希望后人记住这场浩劫的教训。她的故事被收录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档案中,成为控诉日军暴行的铁证。倪翠萍的坚持,代表了无数受害者的呐喊,也唤醒了人们对和平的珍视。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96

用户16xxx96

2
2025-07-26 06:49

不需要多说,借用《亮剑》上的一句话,全体上刺刀!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