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6岁的莫秀英曾苦苦哀求自己的丈夫,希望他留下自己,谁料他抬起一脚,

熹然说历史 2025-07-25 22:13:26

1916年,16岁的莫秀英曾苦苦哀求自己的丈夫,希望他留下自己,谁料他抬起一脚,将她踹倒,一个劲埋怨她肚子不争气,多年后再见面时,莫秀英却已有11个子女。 一脚踹倒16岁少女,只因肚子六年没动静,这个狠心男人做梦也想不到,多年后这个被他嫌弃的女人竟成了"广东之母",身边围着11个孩子。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莫秀英1900年出生在广东茂名市高州县分界镇芝良坡村,是普通农家女。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从小就不受家里待见,被送到外祖母家寄养。莫秀英成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她常常会感到伤心不已,她也想像其他孩子那般依偎在父母身边。 14岁那年,父母把她接回家,但不是为了团聚,而是为了把她嫁出去。对方是她远方的表哥,在那个年代都是父母包办婚姻,作为儿女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 婚后的生活简直就是地狱。丈夫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整日就顾着出去寻欢作乐,妻子在怎么痛苦他都不管,在他看来当初娶莫秀英回来就是传宗接代的,现在生不出孩子,真是让自己丢脸。更要命的是婆婆,"嫁过来这么多年了,还不能生娃娃,真是个娶回来个不下蛋的母鸡。"哪怕是莫秀英一刻不停的干活,婆婆看见她都能骂个不停,吃饭的时候筷子根本不敢往菜上夹,喝几口稀稀拉拉的汤就算完了,就这还成天遭受白眼。 六年的婚姻生活,莫秀英就像个受气包,每天过得提心吊胆。关键是肚子一直没动静,这在当时可是要命的事。1916年,矛盾彻底爆发了。那天,16岁的莫秀英跪在地上,拽着丈夫的衣角苦苦哀求别把她赶走。可这个男人哪里还有半点怜悯,抬起脚就是一下,把她踹倒在地,嘴里还一个劲地骂她肚子不争气。 在夫家被磋磨了六年后,莫秀英被他们无情的赶出家门,她抱着自己单薄的行李,悲愤欲绝,天地之大居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吗?那一纸休书,彻底断绝了她的退路。娘家也回不去,因为被休的女人在当时就是丢人现眼的存在。 走投无路的莫秀英只能靠卖唱为生。莫秀英幼年时从师学唱,精通粤曲演唱,唱腔风格委婉细腻,自成一派。她能演唱古本小说,弹古今名曲,后成为红极一时的歌女。还别说,凭着这门手艺,她很快就在当地闯出了名堂。 1918年,命运的转机来了。1917年到1918年,莫秀英结识了正在阳春剿匪的陈济棠,当时陈济棠在桂军林虎部任连长,两人一见倾心,结为夫妇。这个陈济棠可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的连长,但莫秀英却看中了他。当时,艺术舞台的姐妹问她为何要作如此选择时,她说:"陈济棠生得虎背熊腰,将来定能发达,我愿嫁给他,与他结合是天作之合"。 当陈济棠提出要娶她时,莫秀英犹豫了。她如实告诉陈济棠自己不能生孩子,怕耽误了他。可陈济棠却说不在乎,他看上的是她这个人。这话让莫秀英感动得不行,决定嫁给他。 结果这一嫁,奇迹就发生了。自从莫秀英进门,陈济棠的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平步青云,不久便从连长提拔为了司令。更神奇的是,曾经结婚六年不生育,居然在嫁给陈济棠以后,接二连三的生了七男四女11个孩子。 这下子,莫秀英算是彻底扬眉吐气了。不仅自己成了正房太太,还给陈济棠生了一大堆孩子。陈济棠一生中共有18个子女,莫五姑为他生下七男四女,其第十子陈树柏是美国圣克拉拉大学教授,1980年他携夫人回国探亲,受到邓小平同志亲自接见。 陈济棠后来成了广东的"南天王",莫秀英也水涨船高。在陈济棠割据广东,成为民国年间"南天王"时,莫秀英劝丈夫积德行善,在广东做下很多好事善事。例如海南省的"秀英码头",就是一项令海南人至今还称颂的善举。她还督促陈济棠办学校、建医院,在这三年时期,广东的小学增加了400多所,中学增加了64所。她还督办了著名的中山大学、中山图书馆。 因为做了这么多好事,老百姓都爱戴她,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广东之母"。想想看,从一个被人嫌弃的"不下蛋的母鸡",变成了人人敬仰的"广东之母",这转变够大的吧。 至于那个当年把她一脚踹出门的前夫,后来再见面时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莫秀英身边围着11个孩子,穿金戴银,贵妇打扮,而那个男人早就不知道混成什么样了。不过莫秀英也没有刻意去报复什么,她的格局早就不在那个层面了。 1947年莫秀英病逝,陈济棠悲痛万分,曾作诗悼念:"今生最惨丧贤良,夜半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哭娘。"从这首诗就能看出来,陈济棠对莫秀英是真感情,不是那种玩玩而已的。 莫秀英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说。有时候看起来走投无路了,说不定转个弯就是另一片天地。关键是要有眼光,要会看人,还要有能力。莫秀英当年选择陈济棠,别人都觉得她眼瞎,结果证明她的眼光最准。 从被一脚踹出门的"废物"到万人敬仰的"广东之母",莫秀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绝地反击。你觉得是命运玩弄了她,还是她征服了命运?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这样的人生逆袭你见过几个?

0 阅读:4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